宗教文化知识讲座
论文题目:佛教的科学性
佛教的科学性
这里,我要谈谈佛教的科学性。
当下许多人一提到佛教便把它与迷信、不科学的宗教联系起来。
比如有记者见到有人以猪祭祀,便写了一篇题名“千斤大猪,菩萨有福”的报道,足以显示其对待佛教的
荒诞态度。
其一,佛教是戒杀生的,怎么可能会提倡用猪祭祀呢?其二,这位记者在不了解佛教的情况下,竟误把大地当菩萨。
可见一些有知识文化修养的人都不是真正了解佛教的内涵,甚至达到了盲目无知、人云亦云的地步。
对于学习了十几年科学知识的我们,是否应该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用科学的精神,客观的公正的,对佛学,以及我们现在的科学观,世界观进行重新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佛教
什么是佛?《太上感应篇》有云:“聪明正直之谓神”。
佛是觉着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
也就是说,“佛”是一个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
释迦世尊摒弃太子之位而自甘修行,思考宇宙人生一些本质现象,最后顿悟。
之所以说释迦牟尼能成佛,强调的不是佛的“神性”,而是他的“人性之顿悟解脱”。
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作为一门学科,佛教与其他哲学一样,在其首要研究对象任务的确立上达成一致:宇宙的真相是什么。
既世界观。
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唯物论者证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有三种论据:其一,精神为物质的属性。
其二,精神为物质的结果。
其三,精神为物质之一。
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
强调“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精神与物质是一体的,正如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是“一
体之两面”。
没有谁第一,谁第二之说。
宇宙内一切活动都是物质、精神的活动,二者不存在合并或附属的关系。
(二)、佛教释疑
1.佛教不同于天地神祗的信仰
从外表看,佛教似乎充满了牛鬼蛇神的低级迷信。
“宗教与迷信、巫术都提倡盲目崇拜”、信仰对象为“上帝和神君”、“宗教反对理智”、“理智是魔鬼的第一荡妇”之说。
就佛教而言,上面所说的正是佛教极力反对的东西。
这就源于对佛教的无知而产生的误解。
佛教信仰的“佛”、“菩萨”都是人,不同于神的信仰。
如前所述,“佛”是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是顿悟解脱的先觉着。
2.佛教并不消极避世
释迦世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
”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
”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声色上的沉醉。
谁会想到牺牲自我,普度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叫积极呢?释迦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
唐代玄藏大师为求正法,西行取经,涉八百里荒漠,途中失水,几至丧命。
但他宁愿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
禅宗二祖慧可,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
世人如果对这些事实稍有了解,谁还能说佛教是消极逃世?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就是佛教积
极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现啊!
3.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大学者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启超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学术界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说的话,自有其学理上的根据。
佛法是要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大法,若有人对佛法一无所知,或仅限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即认定佛教为迷信,这无异于盲者摸象,坐井观天。
事实上,世间也有迷信的宗教——是那些信仰外力,将自己一切交付给外在的神的宗教;而非信仰自力——相信众生皆具佛性,众生皆可修持成佛的佛教,信仰外力的宗教,是相信人类之外的神,主宰着人类的一切。
人的吉凶祸福,可以祈求神的力量来保护改造。
佛教不以为宇宙是神的创造或主宰。
信仰的是“自力”。
4.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只是世界上多种宗教的一种,凡是宗教,都是大同小异,其实佛法和其它的宗教有着大大的不同。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神,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神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是一神或多神的信仰。
而佛教不主张神权,不主张偶像崇拜,主张尊重他人,众生平等。
“人人皆可为尧舜”。
佛教是厚德载物的,主张把心量放到与宇宙同样的宽度。
因此,撇却其他宗教,科学越发达,佛教教义越会发扬光大。
(三)、佛教的现实意义
1.佛教与国家
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的动机。
所以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意识。
国家与宗教,原有著密切的互相关系。
国家的武力,用以抵御侵略,维持秩序。
宗教的感化,用以劝善止恶,安定人心。
所以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政治能治外在;宗教能治人心。
宗教能辅助政治,政治能拥护宗教。
’由此看来,政与教;是维持社会安定的两大基石。
话虽如此,但政教的目标必须一致,才能相得益彰。
中国立国数千年,讲的是为国尽忠,为亲尽孝。
所以配合以讲忠孝的佛教,才能相辅相成,现在有种宗教,使教徒祗知有教会,有上帝,不知有国家,有父母。
这种宗教,过去为了教中的新旧派之争,血战三十年,死伤千余万,这种不忠不孝,随著条约兵舰而来的宗教,对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是不大适合。
误解佛教的人,说佛教徒消极遁世,不事生产,进而说佛教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无贡献的宗教。
这种论调,似是实非。
2.佛教与人生
以佛性、阿赖耶识,以业力、因果诸立场,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
我们具有佛性,未来终当成佛,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我们岂可自暴自弃,轻视自己?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幸得人身,幸闻佛法,应努力洗除本性上
的无明烦恼,发扬本具的德能光明,以期还我本来面目,达于觉者——佛的境界。
这是我们人生价值最高的目标。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人生观。
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净化生命。
我们自因果的立场来看人生;因果应说是因缘果报。
因果通于三世,所谓‘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问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
由于过去的善因使我们现在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续种善因,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
自业力(即过去行为的结果)的立场来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众生的业力所招致。
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创造我们未来生命的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人生的价值,不在目前肉体感官上的享乐,而在永恒生命本体的净化。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人生观。
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净化生命。
3.佛教与科学
在我们这个人类社会上,科学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地多,比如说人类内心的痛苦和世间上的各种灾难,科学家也没有办法解除。
而对于佛教中所说的人类精神或是心灵的奥妙,即使是对当今最著名的那些科学家来说,也是如堕云雾,难于明白其真相。
科学不能完全解决一切事物的本相。
科学不能解释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尤其是对于心灵的秘密就更是如盲如哑。
从佛教的角度讲,佛陀已经完全证悟了万事万物的真理,而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们也毕竟都是凡夫俗子,因为每次当他们遇到老死病等内心痛苦时,与其他普通一般人无
有任何差异。
他们虽然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较深刻的智慧,并在毕生之中对某种物质现象作过详细的研究,但他们所了知的也仅仅是全部科学的一部分而已,如精通物理化学的,并不通达政治医学等,不要说是通达一切的学问,就连只是近几百年来人类所积累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全部通达无碍的人可以说在当今的科学家当中也找不到。
而佛陀呢,无论什么学问,都为之通达无碍。
说佛教是迷信的人,看到的不是佛教的本来面目。
佛教亦不是纯理论的说教,而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的修行实践。
所谓迷信是一种态度,不了解他的人无权指责他。
而应更新观念,只有在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接受、践行它,不断章取义,才能达到“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解脱成佛。
学佛的历程,犹如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