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包裹体研究方法
10 μm
FN2-3-10,2124m,长4+5,油层
FN2-3-8(荧光), 2124m,长4+5,油层
早期油气包裹体(峰2井,水层)
10 μm
35 μm
FN2-4-8,2129m,长4+5,水层
10 μm
FN2-4-7(偏光), 2129m,长4+5,水层
35 μm
FN2-4-3,2129m,长4+5,水层
椭圆型, 随机分布, 串珠状分 布
油气有机质含量 高,早期油气运 移成藏流体的含 油饱和度高
晚期
椭圆型, 不规则状, 串珠状分 布,加大 边。
油气有机质含量 低,晚期油气运 移成藏流体的含 油饱和度低
五、油气包裹体与油气聚集成藏期次
6. 油、水井(层)的油气包裹体特征
油/ 水层 包体 类型 GOI (%) 荧光 产状 包裹类型组合
包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分析 含油气包体脉体年代分析 包 体 测 试 均一温度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
油气包裹体油气成分、成熟度、油源、 运移、期次等研究
冰点温 度
共结点温度
包裹体形成时流体环境条件 (温度\深度\盐度)
包 裹 体 显 微 镜 研 究 流 体 包 裹 体 分 类:
1. 按相态分类: (1) 固体包裹体 (2) 液态包裹体 (3) 气态包裹体 (4) 多相包裹体 2. 按照形成时间分类: (1) 原生包裹体 : 与主矿物同时形成; (2) 次生包裹体 :在矿物形成后,沿裂隙充填 分布,裂隙切穿矿物边缘和多个矿物边界; (3) 假次生包裹体: 在矿物形成后,沿裂隙充 填分布, 裂隙限在矿物内部, 没有穿透矿物边缘,是 早期裂隙,之后矿物又生长裂隙愈合。 3. 按照包裹体形态特征分类
石油注入与成岩作用时间关系
三个成岩阶段:
1. 晚侏罗世:黄铁矿、 方解石胶结形成(还原 环境); 2. 早白垩世:高龄石 形成,钾长石溶蚀; 3. 晚白垩世-第三系: 高龄石、石英、伊利石、 铁白云石形成,钾长石 大量溶蚀。 4.石油在晚白垩世-第三 系期间在注入。
油气包裹体GOI
油气包裹体丰度(GOI)= 含油气包裹体颗粒数/统计颗粒数 × 100% 研究表明,油气包裹体丰度 GOI大于5%为油层,小于1%为水层,位于1-5%之间为运移通道。
0.0
0.02mm
OL
Brine
0.0
0.02 mm
ov
OL
B
石英颗粒裂隙中气态烃有机包裹体
0.0
0.01 mm
方解石脉体中纯气态烃包裹体
盐水
有机气泡成分: CH4:51.8%, C2H2:5.9%, C2H4:21.2% H2S:21.1%。
0.0
0.02 mm
成岩作用与包裹体关系、期次、分布、大小等岩相学研究
FN2-4-7(Biblioteka 光), 2129m,长4+5,水层
晚期油气包裹体(峰2井,长4+5)
10 μm
10 μm
FN2-3-6,2124m,长4+5,油层
10 μm
FN2-3-7,2124m,长4+5,油层
10 μm
FN2-4-1,2129m,长4+5,水层
FN2-4-2, 2129m,长4+5,水层
晚期油气包裹体
固态与无机气、液相
气态烃+盐水 液态烃+ 盐水 气态烃+液态烃+盐水 气态烃 液态烃 气态烃+液态烃 沥青
含盐水烃有机 包裹体(Ⅱ)
显微镜下有机包裹体特征
有机包裹体:颜色主要为黄色、褐黄色(盐水和 CO2包裹体无 色),透明度差,包裹体壁厚,有机气泡顶部有一个亮点。 有机包裹体主要依靠荧光鉴定,有机气态荧光弱兰色,液态烃 多呈黄色、黄褐色或橙红色,荧光颜色随着包裹体中有机质成 分和热演化程度不同而不同,热演化程度增高,荧光颜色发生 红移,强度减弱; 含有机烃类包裹体:有机质位于中部,为黄色、褐黄色,无色 盐水位于包裹体边缘部位,二者界线很清楚。 含有机烃(或CO2 )类多相不混溶包裹体:相态分布由边到内, 由水-液态CO2(或有机液相)-气相; CO2临界温度为31.1℃,当室温低于31.1℃时液态和气态CO2 共存,当室温高于31.1℃时为纯气态CO2 。
均 一 温 度 压 力 校 正
均一温度数据处理
均一温度数据处理:用平均值没有任何意义,正确的方法是分不 同期次、甚至不同类型用直方图表示,再进行统计分析。
10 μm
10 μm
FN2-8-9, 2430m,油层,长8
10 μm
G6-4-11,郭6,1184m,水层,长82
10 μm
FN2-8-3,2430m,油层,长8
FN2-8-10, 2430m,油层,长8
早期包裹体
10 μm
10 μm
晚期裂隙包裹体
10 μm
10 μm
晚期包裹体
早期包裹体
井5,1762m,长6 ,水层
均一温度
均一温度( ℃ ):包裹体加热时,由多相变为一相 时的温度,代表包裹体形成时环境或流体的温度。 均一温度校正:均一温度是常温常压下测量的,因为压 力与温度有对应关系,因此,对均一温度需要校正: Tt=Th+⊿T T t :包裹体形成时环境或流体的温度; T h :均一温度; ⊿ T: 温度校正值
李 荣 西
流 体 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 (Fluid inclusion) 地球内部各圈层岩石矿物中包裹的各 种来源的地质流体,应用领域广泛。
有机包裹体 (Organic inclusion)
流体成分主要为有机质,应用 于环境、各种矿产地质研究。
油气包裹体(oil/gas inclusion)或 烃类包裹体(hydrocarbon inclusion) 石油包裹体(petroleum inclusion)
成岩作用与包裹体关系、期次、分布、大小等岩相学研究
溶蚀作用,使早期石英加大边溶蚀形成港湾状边缘, 与晚期石英胶结物呈蚕蚀状接触
庄27井,1874.91m,延长组
0.0
0.3 mm
石英加大边底部沥青包裹环带,是早期油气运移或早期油藏被改造的标志
(4)杨1井,996.81m,延安组
0.0
0.2 mm
包裹体分类
大 类(代号) 成分特征 亚 类(代号)
相态
无机气相
液态盐水 无机气相+液态盐水
气态包裹体(Ⅰa)
盐水包裹体 (Ⅰ) 由盐水溶液、 无机气或子 矿物组成的 包裹体 纯盐水包裹体(Ⅰb) 气液二相盐水包裹体(Ⅰc)
含子晶盐水包裹体(Ⅰd)
由无机盐水 和烃类有机 质组成的多 相不混溶包 裹体 含盐水气态烃有机包裹体(Ⅱa) 含盐水液态烃有机包裹体(Ⅱb) 含盐水二相烃有机包裹体(Ⅱc) 气态烃有机包裹体(Ⅲa) 烃有机包裹体 (Ⅲ) 全由烃类有 机质组成的 包裹体 液态烃有机包裹体(Ⅲb) 气液二相烃有机包裹体(Ⅲc) 固态烃包裹体(Ⅲd)
油层
早期、 晚期
大于5%
黄色
晚期裂隙
水层
早期、 晚期
大于5%
黄色
晚期裂隙
不论油井/水井,不论油层/水层,都有早、晚两期油气包裹体,说明本区普遍 性地存在两期油气运移成藏过程;
早期油气包裹体(峰2井,油层)
10 μm 10 μm
FN2-3-10,2124m,长4+5,油层
10 μm
FN2-3-8(荧光),2124m,长4+5,油层
专指沉积盆地中与油 气有关的包裹体,应 用于油气勘探研究。
流 体包裹体
包裹体:矿物中包含的各种物质,有固态、气态、液态, 二相或多相。 流体包裹体:矿物所包含的物质是流体(气/液); 成因: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捕获在矿物晶体缺陷、 晶格空位和裂隙中、目前仍然封存在矿物中的流体。 应用原理: 1. 包裹体形成时,捕获的流体是均一体系,是当时 流体状态的原始封存; 2. 流体被矿物捕获后形成的包裹体是一个独立的封 闭体系,没有后来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3.流体包裹的流体热力学性质属于等容体系,其物 理化学行为可用等容体积下相图表示。
0.0
0.02 mm
(1)沿9井,217.29m,延安组
早期裂隙中充填的沥青包裹体, 早期裂隙已经愈合.
庄27井,1637.64m,延长组
0.0
0.5 mm
0.0
0.5 mm
充晚 填期 的胶 有结 机物 包与 裹晚 体期 裂 隙 中
庄27井, 1688.67m,延长组
晚期裂隙充填的三相有机包裹体
0.0
0.2 mm
0.0
0.3 mm
石英颗粒加大边底部沥青包裹体环带
(6)庄27井,1339.56m,延安组
石英颗粒加大边底部溶蚀孔隙或 早期裂隙分布的第一期有机包裹体
两期有机包裹体
胶结物中有机包裹体
0.0
0.3 mm
杨1井,延长组,1262.34m
早 期 裂 隙 充 填 的 串 珠 状 有 机 包 裹 体
石英颗粒加大边
晚期方解石胶结物, 其解理缝中充填沥青
早期裂隙中充填 的液态烃包裹体
晚期裂隙中有机包裹体
方解石胶结物,杨1井,996.81m,延安组
0.0
0.2 mm
石膏胶结物
0.0
0. 3 mm
石膏,庄27井,1874.91m,延长组
斜长石碎屑外枳壳状生长的纳长石边
庄27井,1874.91m,延长组
(2)含包裹体的单矿物分离:年龄测试,同位素或GC/MS分析;
2. 分析方法
包
显微镜岩相学、阴极发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