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82010-财政学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1. 任意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指的是(A )。
(教材第二章,课件第二讲)A. 帕累托最优B. 消费效率C. 生产效率D. 交易效率2. 下列关于功利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D)。
(教材第二章,课件第二讲)A. 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B. 社会福利仅取决于最差的个人的福利状况C. 社会福利仅取决于最好的个人的福利状况D. 追求的是每个人的效用水平相等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财政的三大职能(A)。
(教材第三章,课件第二讲)A. 自由竞争B. 资源配置C. 收入分配D. 稳定经济4. 一项集体行动计划须在得到所有参与者中半数或超过半数以上比例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的情况下,才能达成协议的一种集体决策规则,指的是(B )。
(教材第四章,课件第三讲)A. 一致同意规则B. 多数投票规则C. 加权投票规则D. 否决投票规则5. 下列哪一项属于公共性投资支出(A )。
(教材第六章,课件第五讲)A. 行政管理支出B. 科教文卫支出C. 国防支出D. 经济建设支出6. 下列关于财政补贴的说法,错误的是(D )。
(教材第七章,课件第五讲)A. 财政补贴是政府的一种转移性支出,在理论分析中有时被看成是一种负的税收B. 财政补贴理论上有两种标准:希克斯标准和斯拉茨基标准C. 明补既有收入效应,又有替代效应D. 暗补可以通过对食品等特定商品的补贴,帮助政府实现对贫困人口的救助7. 下列关于公共项目评价标准的说法,错误的是(D )。
(教材第八章,课件第五讲)A. 内含报酬率标准有助于对项目本身做出判断B. 益本率标准有利于规模相同项目之间的比较C. 内含报酬率标准和益本率标准是净现值标准的有益补充D. 在两个项目比较中,内含报酬率标准和净现值标准一定会得出相同的结论8. 皮考克和韦斯曼研究了1890-1955年英国的公共支出的历史数据后,得出如下结论:英国公共支出的增长是“阶梯式的”、“非连续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表现出随税收收入增长而逐渐上升的趋势,当社会经历战争、危机或自然灾害等突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但突变期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其理论称为(B )。
(教材第九章,课件第五讲)A. 瓦格纳法则B.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C. 发展阶段增长理论D. 非均衡增长理论9. 税收的三大特征不包括(D)。
(教材第十章,课件第六讲)A. 固定性B. 强制性C. 无偿性D. 自愿性1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构成税制的三大基本要素(D)。
(教材第十章,课件第六讲)A. 纳税人B. 征税对象C. 税率D. 纳税环节11. 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A )。
(教材第十章,课件第六讲)A. 超额累进税率B. 全额累进税率C. 超额累退税率D. 全额累退税率12. 税收的(A )是指由征税而引起的个人真实收入的变化。
(教材第十一章,课件第七讲)A. 经济归宿B. 法定归宿C. 税率D. 税基13. 当商品(A )的时候,税负会更多地由消费者负担。
(教材第十一章,课件第七讲)A. 供给弹性>需求弹性B. 供给弹性=需求弹性C. 供给弹性<需求弹性D. 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无关14. 下列关于所得税的说法,错误的是(A )。
(教材第十四章,课件第九讲)A. 所得税体现了税收的效率原则B. 所得税是直接税,税负一般不能转嫁C. 所得税具有较强的收入弹性,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D. 所得税能够对消费、储蓄、投资产生直接影响15. 中央政府或上一级政府限定了资金用途,但不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的有条件补助,指的是(C )。
(教材第十七章,课件第十二讲)A. 无条件补助B. 有条件不封顶配套补助C. 有条件封顶配套补助D. 有条件不配套补助二、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16. 帕累托效率(教材第二章,课件第二讲)答:帕累托效率是福利经济学中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常用的标准。
一种资源配置,如果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使某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效率的。
17.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教材第二章,课件第二讲)答: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也叫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会自动产生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18. 中间投票人定理(教材第四章,课件第三讲)答:只要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值的,简单多数规则一定可以产生出一个唯一的均衡解,这个均衡解和中间投票人的第一偏好正好一致,即中间投票人偏好的议案或公共产品会被通过。
实践运用自由发挥。
最常见的举例为西方党派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19. 投票悖论(教材第四章,课件第三讲)投票悖论由吉伦特派政治家,数学家孔多塞侯爵提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
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20. 公共产品(教材第五章,课件第四讲)答: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性的物品。
21. 税收的替代效应(教材第十章,课件第六讲)“税收收入效应”的对称。
税收所引起的改变纳税人或负税人经济行为的机制。
税收调节经济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经济学中,替代效应原来是指商品劳务相对价格的变化,对人们支出方向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税收的替代效应就是指征税结果对人们经济行为方向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22. 最优税收(教材第十二章,课件第八、九讲)答:最优所得税理论讨论的是如何确定最优累进程度,以实现对公平和效率的兼顾。
税收的基本原则主要为效率与公平,最优税制应该是同时兼顾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税制。
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税收不干预资源的配置,保持一种中性,以免造成对纳税人的行为的扭曲。
也就是税收只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在收入效应中,只有资源的从私人手中转移到政府的手中,而替代效应则会因为个人行为的扭曲而产生效率的损失。
税收的公平性应该是在收入的分配中体现,横向公平为同等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同等纳税,纵向公平为不同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不同纳税。
23. 拉姆齐法则(教材第十二章,课件第八、九讲)答:既然无法实现对包括闲暇在内的所有商品征收不产生超额负担的总额税,则效率损失最小的条件是所有商品的边际税收负担相等。
24. 增值税(教材第十三章,课件第八讲)增值税是以商品和劳务为课税对象,以增值额为税基的新型商品和劳务税。
该税被称为多环节间接税的现代形式。
25. 黑格-西蒙斯收入(教材第十四章,课件第九讲)答:黑格—西蒙斯对收入的定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权力净增加的货币价值,即收入等于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消费加上代表潜在消费能力的储蓄。
这一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收入是指使消费潜在增加的一切财源;二是个人潜在消费能力的任何下降都必须在决定收入的过程中减去。
这一定义体现了对公平和效率的追求:从公平角度看,讲义个人所受到的所有财源纳入税基,才能实现对所有所得按同样的税率进行征税;从效率角度看,公平对待任何收入的结果不会对经济行为产生扭曲。
三、论述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26. 请阐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教材第三章,课件第二讲)1.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在政府的介入和干预下,财政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给予财力保障,引导资源有效和合理利用,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重新调整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达到社会认可的“公平”和“正义”的分配状态的职能。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就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适当的政策组合,以实现国民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并求得稳定增长的职能。
27. 请阐述阿罗不可能定理及其重要意义。
(教材第四章,课件第三讲)阿罗认为,要做出集体选择,必须满足下列条件:第一、个人理性。
对于任何一组给定的个人偏好,在社会选择规则下必然产生一个社会秩序,并且这些社会秩序具有完全性与传递性。
第二、单调性。
第三、不相关可供选择的独立性。
第四、定义域的非限制性。
社会选择的产生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顺序,而不能通过现值个人偏好顺序的定义域来产生某个社会顺序。
第五、非个人独裁决定。
上述五项假设是任何一种由个人偏好退出社会或集体偏好,从而决定社会选择规则或过程所必须的伦理要求。
如果否定个人之见效用比较的可能性,则从个人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的唯一办法是实行独裁统治。
这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
该定理表明将个人偏好或利益加总为集体偏好或利益的内在困难性。
它对社会福利函数28. 请阐述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的区别。
(教材第十六章,课件第十一讲)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
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
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财政赤字即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
一旦出现财政赤字,政府通常会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缺口,这是公债产生的主要原因。
也就意味着,当政府靠征税难以满足支出需要时,借债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公共债务,简称公债,是国家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公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
总结而言,赤字是个流量的概念,表示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公债则是存量的概念,一般指的是累计额,即某一时点未归还的公债余额的数量。
29. 请阐述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主要内容、进步性及局限性。
(教材第十六章,课件第十一讲)李嘉图等价定理是指政府无论选用一次性总付税还是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均不会影响消费和投资。
托宾认为,李嘉图等价需要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第一,等价定理的成立,不但要求各代消费者具有利他主义动机,而且还必须保证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产为正值。
第二,支撑等价定理的假设是政府对每个消费者减少税负的数额相同,并且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没有差异。
事实上,政府的财政政策通常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第三,等价定理的成立,依赖于“一次性总付税”的假定。
李嘉图等价定理对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债既等同于税收又不同于税收。
公债不同于税收,是因为公债会引起税负在时间上的移动。
用公债替代税收所生的两种财政效果“交换”的分析,对政府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税收等于公债,是因为公债的清偿需要通过增加向公众征收税种才能实现,公债无非是以公众未来的税收替代眼前的税收,消费者的纳税以为并未消除,只是推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