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脉象

中医脉象

第五章切诊第一节脉诊三、脉诊的部位3.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分配脏腑的几种学说比较表)(1)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2)寸口脉的分部及脏腑配属:寸口分寸关尺三部,《脉经》:“从鱼际至高骨。

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即以高骨为标际(桡骨茎突),其稍为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就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按照《素问·脉要精微论》所叙述的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后世对寸关尺分候脏腑,大致均以《内经》为依据而略有变更。

如《难经》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脉经》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则以左寸候心、膻中,右寸候肺、胸,左关候肝、胆、膈,右关候脾胃,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

以上所举的几家学说,其分歧点在于大小肠和三焦,而主要的分候五脏的观点是一致的。

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这种分配方法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为原则的,即是体现了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的原则。

但必须指出,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正如李时珍所说:“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分浮中沉,左诊心肝肾,右诊肺脾命门,以候各脏病的,这是因病情危急,而求其根本的一种办法。

诊老人、虚人、久病、产后等也可用此法。

第五章切诊第一节脉诊四、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但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

”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第五章切诊第一节脉诊四、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4.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

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

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

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

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

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

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

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地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6.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代、促脉。

但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

第五章切诊第一节脉诊五、脉象要素及图述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因此,学习诊脉要多练指感。

通过反复操练,细心体察,可以对脉搏的部位、至数、力量和形态等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感。

同时亦必须加强理性认识,只有从理论上掌握各种脉象的要素,再结合切脉的经验,才能比较清楚地识别各种不同的脉象。

1.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脉象的种类很多,文献中常以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

位是指脉动部位的浅深;数主要指脉动的频率和节律;形和势是指脉的搏动形态和趋势状态,形与势是难分割的两个概念,它包涵着运动体的多种物理量,如脉动的轴向和径向力度,主要由心脏和阻力影响所产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壁弹性和张力的影响而产生的紧张度等。

近代通过对脉学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实验研究的资料总结,可将构成各种脉象的主要因素,大致归纳为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八个方面。

脉位: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

脉位表浅为浮脉;脉位深沉为沉脉。

至数:指脉搏的频率。

中医以一个呼吸周期为脉搏的计量单位。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来四~五至为平脉,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三至为迟脉。

脉长: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

即脉动范围超越寸、关、尺三部称为长脉,应指不及三部,但见关部或寸部者均称为短脉。

脉力:指脉搏的强弱。

脉搏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

脉宽: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脉道的粗细(不等于血管的粗细)。

脉道宽大的为大脉,狭小的为细脉。

流利度: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

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来势艰难,不流利者为涩脉。

紧张度:指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

脉管绷紧为弦脉;弛缓为缓脉。

均匀度:均匀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脉动节律是否均匀;二是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

一致为均匀;不一致为参差不齐。

掌握上述几项主要因素,就能执简驭繁,知常识变,逐步学会辨识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第五章切诊第一节脉诊五、脉象要素及图述2.脉象图述长期以来,历代文献主要以语言、文字,通过比喻和描绘来叙述各种脉象的特征,例如,浮脉"如水漂木",芤脉"如按葱管",滑脉"如盘走珠"等等。

虽然这些描述形象生动,亦为人们所熟悉,但在概念上尚不够明确和完整。

如弦脉的脉象特征,有的形容为"如按琴弦",也有比喻为"如循长竿末梢"者,在反映弦脉端直以长的特性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琴弦和长竿的粗细、质地等方面均有不可比拟的方面,以致后学者往往容易产生误解,有人认为弦脉是粗大的,有人认为是细小的。

为了弥补语言文字表述的不足,很早就有人用图象示意方法来表述各种脉象。

如宋朝施发的《察病指南》(1241年),就是现存最早运用图解来说明脉象特征的,书中绘制脉象示意图33幅。

之后明代张世贤著《图注脉诀》,载七表八里九道脉;明代沈际飞编著《人之脉影归指图说》,载有七表八里九道十六怪脉脉图。

这些脉象示意图,比较形象地表述各种脉象的主要特点,对当时脉诊的传授和推广起了一定作用。

近代刘冠军著《脉诊》一书,所绘制的示意图,吸取了波示图的许多特点。

第五章切诊第一节脉诊五、脉象要素及图述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脉搏在多维空间的动态变化,本章介绍脉象特征时,运用指压(p)-指感(h)趋势图、脉宽图、脉长图、脉波图四组图像组合,表述各种脉象的多种特征。

将这四组图综合起来,便可以比较具体地表述二十八脉的形态特征。

此类示意图,不仅有助于对各种脉象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脉诊客观检测的研究。

第五章切诊第一节脉诊六、正常脉象正常脉象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亦称为平脉。

平脉是正常生理功能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范围,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二种脉象。

如健康人的脉象,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形态变异,年青人脉象多带滑,老年人脉象多变弦,所以,滑、弦都可以是相应年龄组的平脉。

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或昼夜,脉象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人体在受外界条件刺激下产生生理性调节时,脉象的变化更为明显,当然,这种变化往往是暂时的、可逆的。

在疾病过程中见到平脉,表明病情轻浅,正气未伤,预后良好,或为邪去正复的征兆。

1.正常脉象的特点2.脉象的生理变异第五章切诊第一节脉诊六、正常脉象1.正常脉象的特点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是: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触及,沉取不绝。

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胃、神、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正常脉象所必备的条件,三者相互补充而不能截然分开,其临床意义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标志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