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三篇汇总

2020年《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三篇汇总

反思是指回头,反过来思考。即指对自己所做所为或人生经历的总结,并从中找出取得
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选择。

《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1
《我们的生命》这一课通过让学生在探寻生命孕育、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了解生命成长
的不易,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认识到生命是美好也是脆弱的,自己的生命承载着家人的爱
与期待,更关系着家人的欢乐与幸福,深刻领会“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从而倍加珍惜自己
的生命。

本节课导入以怎样为新生儿庆祝诞生的话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出生那一天,
自己的家人是怎样度过的心情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还未来到世上,家人已经倾注了无数
的心血和汗水,而且还寄予了很多期望,从而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小时候
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把自己的照片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交流让学
生深深感受到,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给予了父母、家人的爱。在学生由衷的发出内
心感慨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想一想,我们的生命仅仅只是属于我们自己吗通过孩子们的交流
汇报他们体会到从初生时的嗷嗷啼哭,到张开小嘴牙牙学语,从歪歪扭扭的小脚印,到成为
一名小学生,其中凝聚了家人多少的关爱与付出。他们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凝结着许多人的心
血和汗水,承载着许多人的爱和期望,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心怀感恩。

整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人人都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探寻自己的生命和成长历程。而且
在课中观看有关课件时,学生也能做到主动观察、交流、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学
生始终在积极地参与着,活动着,感动着。

《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2
《我们的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珍爱生命》中的第二个
主题。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它寄托了家人无限期望,
知道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懂得珍爱生命。在本课教学中,我依照教学目标设计把这节课分
为四大活动板块:

活动一开始,就由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名字的来历与含义,这种谈话式导入贴近学
生的真实生活,很容易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由名字引申到本课的主题“我们的生命”。

一、生命的孕育
1、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首先,让学生观看胚胎发育过程的录像,
通过观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伟大。

2、课前探究“交流会”,通过课前采访了解妈妈在怀孕时的感受及家人的付出。让学生
了解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家人就倾注了这么多的心血和汗水,所以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为了体验妈妈怀孕时的不便,我在此处设计了孩子亲身体验活动,即让孩子正面背书包,模
拟体验妈妈怀孕穿鞋、捡东酉等一系列活动,真正让孩子体会到了妈妈怀我们的时候的不容
易,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生命的诞生
1、观看妈妈生孩子时的场景片段。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妈妈生孩子时的几个片段场景,让
学生直观了解到妈妈生产时的痛苦,家人的着急,以及他降临后带给大家的快乐。再通过让
孩子说说采访到的情况,联系自身,更深人地感受到他的生命牵扯着无数人的心,要珍爱生
命。

三、成长过程
1、生命的见证,利用课件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为纪念自己诞生家人保存的孩子婴
儿时期的物品),在快乐分享的氛围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家人珍藏这些物品,是对孩子爱的
表现。

2、通过照片寻找成长的足迹
小游戏《猜猜他是谁》,一组班上同学婴幼儿时期的照片展播,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
我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及时引导,要感谢父母为我们记录这些美好的瞬间。接着分享成长中的
第一次,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深深感受到,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给予了父母、家人
的爱。

4、生命中的感动
共同感受一位母亲为孩子写的成长日记,从日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那份感
动的记忆,交流体会父母、亲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激发了学生对家人的爱和感谢。

5、展现家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课件展现孩子同家人一起的幸福照片,让学生一起再来体会家
人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感受其中那份浓浓的爱!

整节课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人人都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探寻自己的生命和成长历程。
而且在课中观看有关课件时,学生也能做到主动观察、交流、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
纵观全课,学生始终在积极地参与着,活动着,感动着。但在几次交流活动中,我的评价语
言还是不够及时到位,不能跟随孩子的思路走,很多孩子的回答很精彩,但我没能准确抓住,
让它成为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3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
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
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
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
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
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
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
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
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
“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
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
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
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
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
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
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
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
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