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盆的落款中华民国(1929-1949)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
1937年,日本先后攻陷华北、淞沪、南京,占据中国大量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自南京迁往重庆,展开十四年抗战的后八年全面抗战。
紫砂款从民国中期至解放初期逐步使用'中国宜兴'、'阳羡紫砂'。
'宜兴紫砂一厂'等款章,使用中国宜兴时就加了制盆人的名,如:陆锡强制。
陆锡强(1906-1978年),清-民国年间-新中国制陶大师。
擅长制作大型花盆,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花盆,又可供艺术欣赏。
紫砂款从民国中期至解放初期逐步使用'中国宜兴'、'阳羡紫砂'。
'宜兴紫砂一厂'等款章,使用中国宜兴时就加了制盆人的名,如:陆锡强制。
陆锡强(1906-1993年),清-民国年间-新中国制陶大师。
擅长制作大型花盆,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花盆,又可供艺术欣赏。
陆锡强充分利用紫砂材料独特的质地和颜色,均带有明清朝技艺的特点,创作了龙、凤、金鱼、鸟类等等,藕、荸荠、蘑菇、胡桃、花生、板栗、菱角、扁豆等仿真果品,栩栩如生,几可乱真,深得人们的喜爱。
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
一只45cm左右乘30cm(圆30cm)多的陆锡强制绿砂紫砂盆80年代已过5位数,当时平均工资也只有120元。
因当时制作紫砂壶处于萧条期,许多技能精湛的制壶高手就不得不制盆了,如沈汉生、范洪泉、周桂珍、程辉、潘持平、毛国强、陈国良......等等。
就那特定的年代生产出许多优质花盆,可别小看没落款的花盆,其中有出自名家高人之手。
其中一等品都出口到日本及东南亚市场,二、三等品供应国内市场,因此,文革时期的紫砂精品花盆现在在市场上少至又少。
一只50cm左右乘30cm多的大器《阿平》款,80年代私人买卖时开出的价已是5位数。
还有一说:就是每一制盆者的工作号,也是检查制盆者质量的评审依据。
烧制出来后,质量好坏无法查出谁制作的;而采用了一种方法!是当时检验盆的标志。
现代紫砂发展过程1950年11月,成立紫砂产销联营处。
多次组织紫砂产品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展览会。
销路逐渐扩大年产8万件。
产值1.2万元。
1954年。
成立紫砂生产工场,聘紫砂名师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吴纯耿等作技术辅导。
同时政府拨款改造旧设备。
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
是年,紫砂产量增至28万件。
产值7.7万元。
1955年10月,紫砂生产工场,转为紫砂工艺合作社。
招收26名知识青年进厂学艺,指措派任淦庭、朱可心和吴云根等技术高超的老艺人负责培训,以充实技术力量。
1956年冬,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七名艺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
1957年7月,紫砂艺人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副主席朱德的接见。
1957年10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总额27万多元。
自1957年起,紫砂产品恢复出口,年产量达106万件,产值28.1万元。
1958年4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二十八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当时有职工2067名。
其中艺徒299名。
1959年。
紫砂名师任淦庭出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
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工业特等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
文革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岁。
1975年8月。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
开门办学,在宜兴鼎山省陶研所举办'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
由杨永善、陈若菊和白雪石等教授执教,紫砂工艺厂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参加学习,学习时间一年。
1976年7月、在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
据考证,其年代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盛於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
1977年2月。
紫砂名师裴石民因病逝世。
享年七十八岁。
1977年。
在美国纽约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受到各界人士重视,尤其得到茶界人士的高度好评。
1979年。
紫砂名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并作示范表演。
1979午,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
获国家经委银质奖。
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79年。
紫砂名师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
十五头'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和范盘冲设计制作'宝塔紫砂台灯',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79年。
紫砂名师沈蘧华。
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子。
以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突出成就。
.各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
来宜兴鼎蜀镇紫砂工艺厂参观制作工艺。
198l年2月20日,宜兴周墅紫砂厂成立。
1984年5月l日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1981年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顾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宋佰胤,应香港市政局艺术馆邀请。
赴香港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举行'中国紫砂陶的历史发展与生产过程'专题讲座。
并作工艺示范表演,引起港、台茶界人士、对宜兴紫砂茗壶的狂热兴趣。
展览特刊在*销售好几版。
1982年5月。
日本名古屋电视台。
到宜与鼎蜀镇拍摄'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电视片。
1982年5月。
国家轻工业部和全国陶瓷美术学会,在宜兴鼎蜀镇联合召开'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一',紫砂工艺厂徐汉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二件获一等奖,九件获二等奖。
1982年9月。
陶觉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
1982年9月。
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紫砂名人名作展览'。
,七十五国驻中国使节团一行九十八人,由外文部副部长韩念龙等陪同,分两批来宜兴参观紫砂工艺厂、陶瓷陈列馆。
1983年6月。
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
演讲'谈宜兴紫砂'。
之前,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也邀请谢瑞华女士举办了'宜兴紫砂'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介绍宜兴紫砂壶艺。
198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园牌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经委金质奖;八件(套)紫砂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大东坡紫砂壶'、'六件三友茶具',获对外经贸部优质产品称号;高海庚、吕尧臣创作的,九头竹圈紫砂酒具'获中国国际旅游会议优秀旅游纪念品玉质奖。
1983年11月,香港叶荣枝先生、应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之邀,与*壶艺界举行座谈'宜兴紫砂制壶诸问题'。
这是*首次获得较祥尽的宜兴制壶资料。
1984年2月春节期间,*台北历史博物馆,征集民间收藏,举办大规模'古代茶具特展',其中大部分为宜兴古代紫砂茗壶,这是*古壶收藏的高期。
1984年3月。
紫砂名师李昌鸿,应邀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
并在'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进行紫砂工艺示范表演。
1984年4月。
紫砂名师李昌鸿、沈蘧华制作、陶刻高手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和紫砂名师顾绍培制作、陶刻高手谭泉海镌刻的、百寿紫砂瓶'、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4年6月。
香港'茶具文物馆'开幕,其中半数藏品为宜兴古今紫砂茶具,从此促进了港、台壶艺的研究风气,活跃了*古壶市场。
1984年,紫砂名师鲍仲梅等,在斯里兰卡作紫砂示范操作表演。
1984年。
紫砂名师顾绍培,出席江苏省先进表彰大会。
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84年。
宜兴陶业界著名人士华荫棠,将珍藏多年的清代嘉庆、道光制壶名师杨氏作的'竹段紫砂壶'、'风卷葵紫砂壶'和鼎蜀医院中医杨葆清、将清代嘉庆、道光间制壶名手邵大亨作的'授球紫砂壶',献给国家。
三壶均为古代紫砂名壶,现藏於宜兴陶瓷博物馆。
1985年3月,科教片《紫砂陶》,由中央文化部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语言。
对外发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于紫砂名师顾绍培'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他在紫砂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
经中央国家经济委员会确定。
紫砂名师高海庚创作的'集玉紫砂壶',为国家礼品。
1985年9月。
紫砂工艺厂的'紫砂艺术集锦系列小壶',获全国轻工业开发新产品一等浆。
1986年月。
紫砂名师鲍仲梅。
赴孟加拉国参加'紫砂陶艺展'。
1986年l月。
紫砂名师沈遽华。
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技术表演。
紫砂名师朱可心。
因病逝世。
享年八十三岁。
'宜兴紫砂散文节'在紫砂工艺二厂开幕,参加的有中国作协江苏分会会长艾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叶至善、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任何灵和著名散文家菡子等六十多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谈紫砂、论散文。
紫砂散文皆由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发起主办。
1986年,紫砂名师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丙寅大吉壶',获中央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一等奖。
1987年1月。
紫砂工艺厂为国务院办公厅特制大型'百寿紫砂瓶',作为中南海紫光阁陈设品。
同年5月,又选送紫砂器40件(套),供中南海紫光阁接见厅陈列,国务院特发给荣誉证书。
1987年,紫砂名师顾景舟创作的'五头提壁茶具',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评会'一等奖;紫砂名师顾绍培创作的'天龙顶珠紫砂壶'和'紫砂大汽锅',获'全国陶瓷质量评比'优胜产品奖;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中低档茶壶',获'全国名优陶瓷展评会'、'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蠡龙茶具',获中央轻工业部'优质新产品'奖;紫砂二厂生产的'华艺牌'、'夏意'工艺雕塑和'一节竹段壶'。
获中央农牧渔业部'创新产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