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龙电影十二生肖个人观后感范文

成龙电影十二生肖个人观后感范文

成龙电影十二生肖个人观后感范文
成龙电影十二生肖个人观后感范文1
在港式功夫片即将成为过去式的时候,成龙的《十二生肖》带着他招牌式的功夫喜剧来到20XX年底拥挤的贺岁档,表示他仍未过时。

不过这可能是成龙最后的动作盛宴,毕竟他已经58岁了,但从当年开创功夫喜剧开始到如今三四十年,世界动作影坛风潮几变,成龙依然凭借动作和喜剧高度融合的电影风格一呼百应,实在难得。

港产动作片一度是华语动作类型片的代名词,在这个类型片上的整套系统都为大陆、台湾等华人地区无法企及,但动作片对暴力、奇观的展现能力逐渐被技术取代——当然,在大陆市场激活之后,动作片的表演能力基本都被威压取代了。

但成龙能够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功夫喜剧从一开始就已经跳脱出功夫片、动作片的范畴,而进入了表演艺术范畴并备受称赞,而他在动作设计上的才华、动作表演上的天份和敬业搏命保证了影片流畅谐趣赏心悦目,同时又能不断创造新的纯技术无法取代的动作奇观,因此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

西方评论家说,如果电影回到默片时代,只有成龙和卓别林能活下来。

而《十二生肖》作为成龙最后一部搏命电影,势必不遗余力。

近年来的成龙一直在尝试转型,从《神话》、《新警察故事》到后来的是《功夫之王》、《大兵小将》、《新宿事件》、《功夫梦》等等,都在尝试突破以往的风格,中间只有《宝贝计划》属于他的典型风格,但这些从类型到角色塑造上的转型,并未创造奇迹,因为成龙的电影已经有了很深的烙印,这种电影风格全世界都罕见,而当成龙想往古装历史、黑帮大佬、颓废大叔等角色上转型的时候,在其数十年经营的成龙招牌和风格之下,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不是成龙能力不够,而是他已经太成功。

《十二生肖》是成龙一部集大成之作,最后一次搏命演出成龙不遗余力,如果说他近年来的转型或者不转型之作都多少保留了他的动作喜剧风格,那么《十二生肖》就是一次全面的自我回归,从开场的轮滑脱身、到丛林冒险到火山口夺宝,中间大小动作不断,并且不断有笑料穿插其中,如果你能忽视姚星彤爱国主义教育演说的话,就依然能享受到久违的成龙电影带给人的刺激和过瘾。

类型片本来就需要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儿,但比起成龙都要加盟的《敢死队》系列,成龙在自己的《十二生肖》里展示的动作表演上的创造力和追求是远胜于史泰龙他们的。

因为中国功夫片给世界动作类型片贡献的不仅是威压和套招,更多是处理动作表演和效果的方式,这在成龙的动作喜剧中体现最为明显,比冒险爬楼的高度,你得等比迪拜塔更高的楼建好,比爆炸,你也卖不过卖拷贝老师,比肌肉老猛男扎堆更是很没意思的事儿,成龙一直坚持在动作设计上的巅峰追求,因此你看到轮滑脱身感
受到的在震撼之外,是对想象力的叹为观止。

成龙也与时俱进采用高科技,但都在他自己风格的掌控之下。

成龙电影十二生肖个人观后感范文2
今天,妈妈带我去新街口看电影《十二生肖》。

这是一个讲成龙找回十二个圆明园铜首的故事。

我最喜欢看的情节是一开始,成龙为了去偷一个世界名品交给MP公司,然后再秘密拍卖来换钱。

他穿了一身滑板装,去和另外一个人街头,被边防部队发现了,部队来抓成龙,成龙为了躲避敌人,不停的在车底下穿梭,在一些管子里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不停的用手臂来加速。

突然,他一个飞跃撞到了飞机下面的网子里,我以为他被抓住了,结果是虚惊一场,原来是他的伙伴来救他了。

他带着名品,坐着飞机,得意的对着来抓他的人吹了一声口哨。

当成龙后来发现MP公司在寻找祖国的十二铜首时,就不想再帮MP公司工作了,便从一个大盗变成了一个国宝守护者。

他和他的伙伴们,利用高科技,用一些假的兽首代替了真的,将真兽首献给了国家,然后将假的销毁掉。

这个电影表达了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

现实中,圆明园中的十二个铜首,只有五个回到了祖国,有二个出现在世界上,但是没有回来,还有五个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下落不明。

不仅这些,
还有无数的奇珍异宝没有回到祖国。

我们应该牢记这些教训,好好学习,不要让国家回到那个时代!
成龙电影十二生肖个人观后感范文3
整个电影《十二生肖》观看中其实掺杂着标志性的成龙式的喜剧效果,整个电影看下来是很欢乐的,片子有很多高难度动作,从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家也也应该知道,我想写一篇长影评谈谈具体的细节,但楼上好多说不要剧透,我也不想剧透,说下个人《十二生肖》观后感吧。

其实《十二生肖》真是成龙大哥很不错的一部作品,诚心之作,。

国情怀有,但我感觉渲染的不是那么厉害,因为最后都扯到全世界丢失文物上去了!!最后也有明星客串,最大的还是最后成龙大哥媳妇露了了脸(新闻大家可能也都看了)片子其实讨论的问题很多,主要是文物掺杂些家庭!但看看之前龙哥年轻时的作品,这部真的动作小很多!!但龙哥把这片拍出来真不容易,龙哥的电影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珍惜之!!
1、某外国高手坐在沙发上,说:我不离开这个沙发就能搞定你。

开打。

上次是什么时候?(“30秒,把你打趴”、“你选择吧(对成龙说,用手还是用脚)”)。

真的.佩服成龙对“打”的理解,他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而且成龙的对打实战性我觉得是最好的,毕竟小时候的底子好,有些动作完成的匪夷所思。

不得不佩服。

2、摄影机中距离、全景的打斗场面。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打斗拍摄方式最具有观赏性,带感。

可惜我们好多年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拍摄方式了,记得成龙在警察故事《1》中和我国内地公安对打的那场戏吧,过瘾吧。

如今的打斗戏,要么全是近景,只看见拳头会来挥去,一点都没有之前90年代中期的那些武打戏那种在摄影层面和剪辑层面的精彩和震撼。

要么就是时间太短,像甄子丹啊最近的一些电影,全景的打斗时间都太短,根本不过瘾。

3、一场重中之重,具有颠覆性和原创性的动作戏。

是工程作业和技巧展现的完美结合。

这一点来说,之前成龙电影,90年代或者是80年代,成龙的团队在工程技术方面不止一次已经给我们完美的展现了。

好莱坞的动作电影偷学了多少成龙电影不得而知,所谓动作电影不单单只是摆弄几下花拳绣腿,他要契合周遭的环境,利用摄影机展现多层次,最主要的不是单单的特效和特技,核心必须是人。

开个车横冲直撞,搞点爆炸,这些根本没有技术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