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一年的重节日汇总

中国一年的重节日汇总

中国一年的重要节日汇总整体上可以将中国现在重视的一年中的时节可以分成三个大的种类:法定假日;中国人所过的外国节日;其他类。

法定节假日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新中国成立后设定的节假日,具体包括: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英文:The S pring Festival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适用地区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英文: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演变中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社日节(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

春社:我国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称作"社";而重点祭祀的那个日子,就是"社日"。

社字从示从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么,社就是祭土地。

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灵,后来逐渐人格化,叫社会,俗称土地爷,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称土地奶奶)。

有时,土地神与谷神合祀,这就是古代所谓的社稷了。

春、秋二社相比来看,春社的活动更多一些。

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胜》记苏州此俗说: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

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

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

醵钱作会,曰社钱。

叠鼓祈年,曰社鼓。

饮酒治聋,曰社酒。

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

……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

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后来则间或有四时致祭的。

宋人邱光庭《兼明录》等书称: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

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则有春、秋二社。

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别,即所谓春祈秋报。

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

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

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

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

醵钱作会,曰社钱。

叠鼓祈年,曰社鼓。

饮酒治聋,曰社酒。

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

……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

北方地区习俗------引龙、除虫、薰虫、剃龙头(理发剃头)、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动针线、忌担水、忌洗衣、忌磨面)南方地区习俗------祭社(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秋社: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

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

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

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

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

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

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

”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

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

‟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

‟......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清明节(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释义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又名:龙舟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

来源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代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来源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来源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