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浅析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浅析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广大家长特别是新入学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家长更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并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化为教育子女成人成才的实际努力,以期望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然而,在现代大多数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人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重智力教育,缺情感交流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家长的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关心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现在很多的学校都实施封闭式管理,孩子几乎都在学校里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像个断了线的风筝,真的是“自由飞翔”了。

我们许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于是,平时关心的话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成绩还是成绩。

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呵护:需要在遭遇挫折时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需要遇到困惑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指点;需要在取得成绩时得到父母的赏识和分享。

每一个父母都要牢记:孩子的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二、注重物质满足,忽视德育教育
家长总认为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给最多的生活费就是爱,而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其实,
放松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孩子的身上缺乏正气,会失去辨别力,很有可能走上邪路。

“知心姐姐”卢勤呼吁广大的父母: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还不如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财富呢?我觉得就是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做个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有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对生活有激情,热爱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孝敬长辈,懂得付出与感恩;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生活习惯等等。

这样的人生是社会的财富,也是父母最大的精神财富!
三、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影响着孩子的身心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奔波劳累于金钱权势的需求,而忽视了自身道德的修养和家庭的维护,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如:农民、农民工、未就业人员和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生活水平低下,有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这些儿童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

而另外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或从政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

并且,有的父母婚
姻异常,单亲、重组、隔代抚养和旁亲监护抚养孩子的数量加大;还有的父母因个性、收入等原因,吵架打闹不止,缺乏互敬互爱。

四、盲目教育,不断给孩子施压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过高,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学习,不少人基于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把改变家庭社会地位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父母宁愿做出个人牺牲,也要换来子女“成龙成凤”。

他们为子女设计一个条理想的成长之路。

在这种错误观点的指导下,家长常常无视孩子其他方面优势,一部分孩子也因此找不到自己的特长,以此带上学习的枷锁,只能一心希望考个好分数,不注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旦不良素质从小形成,个别人甚至走向歧途,损害其终身的发展。

曾经有一个小学生父母要他学钢琴、奥数、作文辅导班、书法等等,大家试想一想,正值孩童的他本应是自由快乐地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却被父母交给他的一个个任务变得没有属于自己的周末、暑假、寒假了。

原本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开始厌倦了学习。

这又是谁的过错呢?父母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而盲目的教育,不断给幼小的孩子施压,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有的家长自己以前学习不好,没能圆上大学的梦,所以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总认为现在自己有了钱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味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辅导;还有一位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受到家长批评、指责后跳楼自杀等等。

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许多孩子产生了厌学的态度,甚至对学习应付了事。

五、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平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

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

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六、过分溺爱,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经商或务工,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

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

他们过分溺爱,听之任之,孩子要钱就给他钱,孩子的作业也没有督促完成。

而这些学生他们自恃家里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导致这
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

如厌学、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

也有的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

七、呵护过度,孩子变得自私
当前许多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陷入了过分溺爱和过分管制相交织的误区。

生活上“包办代替”,包揽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视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几乎不可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致使孩子懒惰、散慢,当他们独立生活时就表现极端的无能和明显的依赖性。

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能自已独立吃饭还要父母喂;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会叠被子,还要妈妈梳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房间……中高年级的学生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劳,更不要说帮忙大人做家务了,家长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这些事都是家长理所当然要做的,孩子不会主动为父母做事。

使孩子不能独立而又变得自私。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所以,家庭教育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总之,家庭教育好与否,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幸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