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杨氏双缝干涉试验中

在杨氏双缝干涉试验中


例4。(2008山东卷) 37.【物理—物理3-4】 麦克斯韦在1865年发表的《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文中揭示了电、磁 现象与光的内在联系及统一性,即光是电磁波。 (1)一单色光波在折射率为1.5的介质中传播,某时刻电场横波图像如图1 所示,求该光波的频率。 解:(1)设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v,波长为λ,频率为f,则 v f= ① ② c f n ③ 联立①②式得 从波形图上读出波长 4 10 m,代入数据解得 f=5×1014Hz
例1。(2009广东卷) 1.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 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 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洛伦兹发现 了电磁感应定律 C.光电效应证实了光的波动性 D.相对论的创 立表明经典力学已不再适用 【答案】A。 【解析】电磁感应定律是法拉第发现的,B错误;光 电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C错误;相对论和经典力 学研究的领域不同,不能说相对论的创立表明经典力 学已不再适用,D错误。正确答案选A。
例6。 (2006 年广东卷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康普顿发现了电子 B.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贝史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 D.伦从今琴发现了 X 射线 【答案】BCD 【分析】 康普顿发现了康普顿效应, 汤姆孙发现了 电子,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贝史勒 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伦琴发现了X 射线。所以答案为 BCD, 有的考生不熟悉物理学史, 导致错选或漏选。属于容易题。 【备考提示】学生应该知道必要的物理学史,这也是 新课标所提倡的。
例7。 (2002年上海物理卷)牛顿为了说明光的性质,提出了光的微 粒说。如今,人们对光的性质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图1中的四个示意 图所表示的实验,能说明光性质的是( )
图1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图①表示“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图 ②表示“杨氏双缝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图③表示“光电效应 实验”,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图4表示“天然放射性实验”,证明原子 核内部结构是可以变化的。所以选项B正确。
Ⅱ Ⅰ Ⅰ
二。近几年《光的本性》高考考查情况
1。题量情况:
有人统计,近四年这部分内容高考全国范围内出现过33次。 宣称为必考点和高频考点。(天体的运动考了29次)
近三年高考题个数 近四年高考题个数 近五年高考题个数
28
40
47
2。《光的本性》考点选析
(1)考查研究《光的本性》的物理学史和科学方法
7
v
c n
例5。 2006年高考上海 6.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 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 一样的. (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C)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D)光具有波粒两象性性. 【答案】BCD 【解析】爱因斯坦的光子和牛顿的微粒除了都是粒子之外, 并无任何相同之处。光子不是牛顿所描绘的那种遵循经典力 学运动定律的微粒。 【备考提示】近代物理部分中的典型史实要求学生必须牢记。 这也是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题型。
《光的本性》复习备考策略
江西省萍乡市三中
2010。3。27~28
张利萍
一。大纲考点要求 (十四)、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内 容
要求 Ⅰ Ⅰ Ⅰ Ⅰ Ⅰ
说明
Ⅰ.对所列 知识要知道 其内容及含 义,并能在 有关问题中 识别和直接 使用它们。 63个 Ⅱ.对 所列知识要 理解其确切 含义及与其 他知识的联 系,能够进 行叙述和解 释,并能在 实际问题的 分析、综合、 推理和判断 等过程中运 用。 49个 +19个实验
例2。 (2009北京卷) 15.类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归类和比较,有助于掌 握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类比过程中,既要找出共同之处, 又要抓住不同之处。某同学对机械波和电磁波进行类比,总结 出下列内容,其中不正确的是 A.机械波的频率、波长和波速三者满足的关系,对电磁波 也适用 B.机械波和电磁波都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C.机械波的传播依赖于介质,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机械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而电磁波只有纵波 【解析】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对任何波都是成立的,对电 磁波当然成立,故A选项正确;干涉和衍射是波的特性,机械 波、电磁波都是波,这些特性都具有,故B项正确;机械波是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的,所以机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而 电磁波是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形成的,所以 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故C项正确;机械波既有横波又有纵 波,但是电磁波只能是横波,其证据就是电磁波能够发生偏振 现象,而偏振现象是横波才有的, 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应为 D。
例8。 (2003年上海卷)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 验规律,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说。从 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 A.等效替代 B.控制变量 C.科学假说 D.数学归纳 解析 本题考查物理思维方法,刚提出“光子说” 时属于科学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的进一步检验, 这种方法是科学假说,所以选C。 点评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是一段物理学 史,要指导学生应在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加强记忆 。
例3。 (2008江苏卷单科物理) C.(选修模块3—5)(12分) (1)下列实验中,深入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一面的 有 .
【答案】(1)AB 【解析】(1)A为康普顿散射,B为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 光电效应都深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C为粒子散射,不是光子, 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为光的折射,揭示了氢原子能 级的不连续;(结合演示实验考查。)
94.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95.光的干涉现象,双缝干涉,薄膜干 涉.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96.光的衍射 97.光的偏振现象 98.光谱和光谱分析.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 、γ射线以及它们的应用.光的电磁 本性.电磁波谱 99.光电效应.光子.爱因斯坦光电效应 方程 100.光的波粒二象性 101.激光的特性及应用 物质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