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展开的三维空间
苏海花
近年来,高职教育获得了良好的确良展空间,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空间亦必将得到进一步。
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已不妨将这种变迁描述为传统高等教育走上现代化并开始具备现代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适应了国内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的现实需要。
无论是从服务地方经济的立场,还是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角度,高职院校开设旅游英语专业都是大势所趋,是势之必然,职场的现实诱惑成为高职院校开办旅游英语专业的逻辑起点。
那么,怎样确定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呢?围绕着一培养目标又怎样去展开专业教学工作呢?
我们认为,传统的高等学历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职场的实际需要,受“分数崇拜”的影响,我国的高等外语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培养目标不甚明确、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毕业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等诸多弊端。
这种陈旧的外语教学模式忽视或者说根本不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开幕,一遇到实际问题,“聋哑英语”既听不懂也说不出,显然是高等职业院校不能苟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首要的任务就是将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培养具有突出岗位技能、为用人单位普遍欢迎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上,要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围绕知能结构、思维品质、综合修养三个层面展开专业教学。
我们认为,知能结构、思维品质、综合修养是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展开的基本空间,它们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最终使旅游英语职院生具备就业市场所需要的综合岗位技能。
一、知能结构
所谓知能结构,即旅游英语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这是本专业教学工作展开的主轴线,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体现的重中之重。
在这里,我们尤其要强调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趋向性,尤其要强调合理的能力结构的重要性。
因为,以往开发专业、构建其课程体系时,我们采用的一般是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传统思维模式,实践课在总教学时数中所占比重不大,学生在校考试成绩较好,固然具备了较好的知识结构,但往往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公关活动能力、应变能力等不过关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淘汰。
这一现象反证了我们的高职院校只有确定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知识结构具备向能力结构合理迁移的新课程体系,即按照从“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思维模式来构建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对旅游英语人才知能结构的基本要求。
按照这种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基础课环节中我们开出《大学语文》、《餐旅文学》、《历史与文化》、《地理》、《卫生保健》、《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课环节系一“T”型结构,毁包括横向的旅游专业课程,又包括纵向的英语专业知识,前者有《旅游概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导游实务》,后者有《旅游英语口语》、《旅游英语听力》、《旅游英语阅读》、《第二外语》等。
而实践课则根据需要分不同层次与形式滚动安排。
至少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校内模拟实习,一种是校外跟踪实践实习。
由于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实际上兼导游与翻译角色于一身,只要条件许可,就应积极争取在国
内旅游热线甚至国际旅游线路上安排适当的电动机让学生有实际演练的机会。
当然,校内模拟实习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只要其具体场景逼似于旅游场所,也就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训练方法。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开出原则都是“必需够用”,二者都不宜成为职院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
只有实践课才能作为主干课程开出。
每学期都要有不少于五分之一的教学是数用于学生的实际演练。
只有实践环节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才能具备转化成专业能力的可能性,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保持一种同一性,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之间的非协同现象,真正杜绝高分低能儿走出职院校门。
在实践教学课时得到基础保障的同时,教师实训方式与实训手段的更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更多地利用现场情景、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多样化、经常化的技能训练,如何正确、合理、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教学方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是每个高职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还有待我们不断地认识和探索。
二、思维品质
我们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强调技能培育模式建构的无限重要性,并将它视为高职教育与传统学历教育的主要分野之所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有等同于作坊式教育或师徒传带式教育。
我们必须看到,过分刻板机械、只求与职业接口而偏离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将使学生思维萎缩。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其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基于一个基本前提,即受教主体是否具备自我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必然要求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对思维的训练予以关注,将“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将“教”的目的定为为了“不教”。
而这里,必须高屋建瓴地看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完善之间的因果关系。
改善思维是“因”,知识的掌握或技能的习得是“果”,无视“因”的潜在影响,片面强调“果”的重要性,只能算是一种短期的短视的行为。
实践证明,技能的习得不可避免地需要某些机械的重复程序作为保障,但是,同样是重复,重复的过程中受训主体的积极性思维又起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能力培养的效率。
只有技能培养主体从涉外旅游服务对象的多种可能性需求出发,积极预想各种技能操作预案的多种可能性,我们的职院生才具备了涉外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这种思维品质应该说是现代高素质劳动者必须具备的特质之一。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寻找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本身具有的必然的联系。
我们认为,这里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与创造精神。
比如,与“填鸭式”教学相区别,教师借助生动具体的涉外旅游案例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种过程就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修养
必须指出,涉外旅游是一项带有多重挑战性的工作。
要保证其完成好自己的业务工作,高职院校毕业生除了接受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必要的知识、技能训练外,有时仍不免捉襟见肘。
我们设想试图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渗透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在我们看来,第
一课堂是本,是职业教学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最重要理由,是学生接受必要的技能训练的主要阵地。
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也应当通过拟订必读书目、成立相关兴趣社团,举办多种主题活动、利用多种传媒,手段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综合才能。
这样,第二课堂活动成为第一课堂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经验证明,由于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特有的自主权利得到了尊重,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往往能够以更积极的更健康的心态参与与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有无技能受训腐朽的这种积极的热情的参与,其不同的培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将知能结构、思维品质、综合修养三者统一起来,将其视为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展开的三维空间,是符合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规律的。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过程渗透在思维成长、综合修养养成的环节之中;能力培养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能力的形成亦渗透在思维品质、综合修养等五一节之中。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要在牢牢把握知能转换这一关键的同时,不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综合修养的培养,才能够培养出涉外旅游市场急需的高层次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作者系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