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理论研究
摘要:区域规划是国家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
当代的城市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与其周边城镇构成的区域或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区域规划的制定,关系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战略实施。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是区域规划在实践中的经验提炼,是指导区域规划制定的可靠依据和有力佐证。
关键词:区域规划;理论研究;战略发展
“区域”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对区域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地理学的发展,是地理学的三大分支之一。
随着对区域研究的广泛深入,逐渐融入了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了区域研究的综合性特征。
区域规划是国家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
当代的城市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与其周边城镇构成的区域或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当前,在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构筑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和引导整个区域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区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发展于lewis mumford的“田园城市”和patrick geddes 的“进化中的城市”的思想。
“田园城市”要求突破城市的界限,将城市和周边的自然村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的发展问题,体现了最本质的区域规划思想。
“进化中的城市”
认为,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场所、工作和人是一体的。
他指出一个城市的工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向郊区拓展已成为一种必然,地区城市联系日益紧密,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或形成城市群。
因此原来局限于单个的城市规划应当转变为对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的整体规划,将城市和周边的乡镇纳入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含若干个城市以及他们周围的影响地区,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
20世纪初期,在lewis mumford和patrick geddes 的“进化中的城市”的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着手于区域规划的研究与实施。
1920年5月德国的德鲁尔煤矿居民点协会编制的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开创了区域规划的先河;1921年前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经济区划,成为国家计划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全国进行分区开发的典型;1929年美国编制了区域规划。
1944年英国学者 patrick abercrombie 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区域规划,成为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的典范。
随后出现的区域规划理论有:
工业区位论:由德国学者w. launhard最先提出。
随后,德国经济学家a. weber 和美国空间经济学家e. m. hoover 等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可以划分为最低成本学派、运输费用学派、市场区位学派和社会行为学派等四类,其中以最低成本学派影响面最大。
工业区位论主要针对工业的市场、运输、生产、原料
等一系列对工业利润最大化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用于合理协调区域的产业布局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w. christaller 1933年在他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首次发表了这一理论。
他的中心地概念是指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它集合了区域的中心功能和综合功能。
该理论认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依据三种不同的功能控制关系(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构成三种不同等级的数量体系(分别为k3、k4和k7系统),在空间发布上也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
中心地理论在今后的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增长极核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者f. perroux 于50年代提出,后经美英学者a. o. hirschman,j. boudeville和m. hanson 等进一步完善。
该理论主要针对区域间中心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进行研究。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城市本身的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组织规律、城市对周边乡镇的吸聚模式和区域内各个城市相互联结的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等三个层次的研究内容。
其中包含了城市最佳规模理论、空间吸聚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和类型分异理论等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阶段通常可划分为四个阶段:a)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是区域间合作的初级阶段,各城市之间相互影响较小,处于均衡发展时期。
多为农业社会的典型空间形态; b)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阶段。
区域间的合作优势开始在在中心城市显现,各城市之间开始出现非均衡
发展。
表现为前中期工业化社会的典型形态;c)由极核扩散发展的阶段。
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处于饱和状态,出现了向周边主要城市的扩散,促使区域间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多为中后期工业化社会的典型形态;d)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地区间的阻隔和差异已逐渐消失并完全融合为一个整体,整个区域的空间和资源得到更充分和合理的利用,区域优势明显。
处于高水平、动态的均衡发展之中。
多为后工业化社会或信息社会的典型空间形态。
该理论对区域间各城市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合理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区域规划的制定,关系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战略实施。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是区域规划在实践中的经验提炼,是指导区域规划制定的可靠依据和有力佐证。
在制定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理论,扬长避短,找出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 顾朝林,«概念规划»。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一分册»。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郭勇军,男,河南郑州人,在校博士,现就读于俄
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