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资料设计
第一单元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和主题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资料设计
专题精讲
知识要点
阅读记叙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记叙文阅读的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正确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准确概括段意。
我们阅读记叙文,首先抓住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阅读时,依次理清行文脉络。
第二,掌握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中常见的叙述顺序是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其作用是: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其作用是:对情节起到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第三,理清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是记叙文组织和串连材料的纽带,把文章的人物和事件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以人物为线索;②以事物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感情为线索。
⑤时间线索。
第四,正确划分段落层次,准确概括段意。
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有:①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发生的经过、表达方式变换等来划分。
②借助文章中过渡性的词语、句子、段落,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归纳层意或段意的方法有:①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进行适当删改作为段意。
②概括法,把段落表达内容组合成句,注意完整、简洁、明确。
2.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人物是记叙文的核心,我们要善于抓住对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描写来分析人物,要注意从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来分析,还要紧扣作品中的社会环境分析其对人物和主题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福楼拜、屠格涅夫、歌德等人物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把握文章主题,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①从分析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
②从分析材料入手。
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
③从分析首段入手。
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④从分析篇末入手。
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⑤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思想。
⑥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如《背影》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车站送别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4.能对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阅读感悟,联系实际谈阅读体会或启示,应从多个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表达内容要紧跟
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正或反的评析。
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
摘录句子并说明理由时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必须在感悟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把握的句子,答题重点应放在“说明理由”上,“理”要充分,要能说服人。
命题规律
初中阶段对记叙文的考查涉及本专题的考点从段落的角度看主要有:把握文段的中心内容,分析文段的结构顺序,指出文段的表达作用,品味文段的情感抒发。
从全文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结构顺序,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等。
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表格题等。
从命题角度看,能表现考生阅读感受及阅读体验的探究类、赏析类的开放性试题进一步增加,阅读的综合性、能力性、开放性得到充分体现。
备考策略
熟练掌握记叙文有关内容、结构和主题有关的基本知识,多阅读记叙文,有针对性地多做练习,掌握答题规律和技巧,不断提高记叙文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