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山的民俗文化与文化保留

佛山的民俗文化与文化保留

佛山的民俗文化与文化保留
11食品钟韵媚
在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城市,佛山。

而我,就是这座城市孕育出来的孩子。

佛山是怎么来的呢?据了解佛山本来叫季华乡,在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

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

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寺,供奉三尊铜佛。

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

作为一座古老的历史名城,佛山有着属于它的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民俗虽然有些渐行渐远,但是,只要你有心去挖掘,在佛山的每个角落里总会找到属于佛山人的故事。

佛山是著名的“艺术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是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的圣地,技术精致的佛山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素负盛名。

一切的文化从艺术开始,佛山的民间工艺渊远流长,分别有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

首先,剪纸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

其主要用途是节日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的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壁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

时至今天,剪纸在佛山的大街小巷中可能已经见不到身影了,也有很多人家在过年的时候大多没有挂剪纸的习惯了,可是佛山有一些中学却始终保留着剪纸这个课程,虽然说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剪纸高手,但是却给了我们佛山人一个传承和学习传统剪纸的机会,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教育史做得很好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趋势上,我认为地方政府还是需要加大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指导。

其次,木板年画也是佛山的一大传统民俗工艺,是一种通过对神的美化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寄托和祝愿。

但是木板年画并没有像剪纸那样作为一个传承和保护的对象,曾经一度因为没有人愿意学习继承而差点消失,佛山的冯氏木板年画颇为出名,他们的手工艺创作者也是同为传承这个问题而头疼不已,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大对这种不起眼的民俗加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不要等到有一天这门技艺消失的时候才来惋惜我们曾经拥有过得传统。

讲到粤剧,这是我们佛山人不得不骄傲的一件事情,在佛山的任何一个公园或者稍大一点的娱乐公众场所,你或许会听到一群粤剧爱好者在张罗起鼓地唱起他们最爱的粤剧。

佛山,也是粤剧发源地之一,在禅城区兆祥路兆祥公园就修葺了一座粤剧博物馆,开馆当天,乃至全世界的粤剧爱好者来到这里一起参加我爱粤剧文化的这个盛大活动,我也是参与其中的一员,虽然我们是年轻的一代,虽然我们并没有认为粤剧是那样的动听,但是我们能从粤剧的音韵了听出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声音,我们的历史。

在佛山,粤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曲种,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今天,同样也有很多家长从小培养他们的孩子学习粤剧,只要我们都热爱自己的本土文化,我们的文化就可以新和继承。

佛山,听起这座城市的名字,我们的班主任第一反应就是问我:“你会打拳么?”佛山作为一个武术之乡,能被这么多人认知,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不少拳种和流派其跟都在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

2004年,佛山被授予“武术之城”称号。

武术,除了他应该有的功能以外,他也属于一种内在的民俗文化,表现在人们练习武术的时候注重武术的精神,刚健有为和侠,注重德的培养,也是为什么佛山人有着一种慈祥和爱的心来对待事物。

现今,
世界各地的很多朋友都因为佛山的武术慕名而来,而我们对于名人的故居,武术的文化还是保存得相当不错,在祖庙里就建起了叶问宗师的博物馆。

其实佛山还有很多很多的民俗,这里就难以一一列举出来,石湾的陶瓷,佛山的舞狮都是举世闻名的,但是因为这些的保存都比较好,所以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最后,唯佛山独有的一个盛大的风俗习惯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有“行通济”的习惯,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

佛山人认为“行通济,无弊矣”(用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济无忧愁)。

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期待来年能够心想事成,每一年,走通济的人会超过20万人以上,当天的晚上,几乎万人空巷,一条街都是闪烁着人们的各种风车,听说,走通济这个习俗一定要走够三年才会开始转运,所以如果你第一年走并没有转到什么好运就要继续坚持,直到三年以上,所以渐渐地,这也就成为了一个老习惯,凡是有走通济这个习惯的佛山人就会一直走下去,从不间断。

上面介绍完佛山的一些民俗习惯和传统,接下来,我想要介绍的就是佛山的传统建筑了。

佛山的传统建筑是以“群”的方式坐落在一个片区里,但是由于城市的各种改造,我们的早期建筑很大一部分都已经被拆除了。

其中,在东华里片区的改造曾经一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街内的宅第俨然清代旧貌,街之前段为互相毗连的屋宇,其中尚存“伍氏宗祠”、“招氏宗祠”、“招雨田祠”、“敬儒堂”等建筑。

街之后段多是三间两廊住宅,两旁各有小巷四条,镬耳式的封火墙连绵起伏。

但是今天我们打着改造的旗号,把很多属于历史的建筑都拆毁了,虽然我们建设的商业街会按照原来的风格保存下来,可是我认为已经没有了历史沧桑的味道,你很难想象那种似乎有着历史味道的仿真建筑,在红砖绿瓦之间你已经闻不到细缝里夹杂着青苔的那股腥味,小巷里你不会再看见老人们拿着大葵扇在家里的前庭歇凉的闲情逸致,取而代之,是现代化的商品加上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我们只是为其铺上一层所谓历史名街的外套,当历史的建筑混进了现代的味道,那就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感觉。

原有的沧桑是不能被复制的,原有的故事或许随着他们的消失而消失。

所以作为一个佛山人,我们对此都十分的不满,我们认为一个城市文化的根都被拆掉了,我们的文化你还会期待它新鲜靓丽多久呢?因此,我强烈地建议,停止拆迁有价值的老房屋,还我们一个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
归根到底,民俗文化虽然看上去是虚无的,但是如果得不到重视,却很有可能会消失,作为一个家乡人,谁都热爱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化,我们都应该为继承和保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政府也一样,必须要发挥到他应该有的职能,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只有城市钢筋水泥的回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