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玉林师范学院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一、玉林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评估及规划玉林市人口万,占全广西总人口总数的/强。
市区入口近万,是辐射范围较大的桂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它经济和文化均比较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是广西承接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文化辐射的前缘沿重地.玉林市是广西的“文化之乡",基础教育事业向来比较发达。
玉林人具有浓郁的崇文重教传统,对高等教育独有情钟,这为高等教育在玉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在玉林市“十五"规划和其他一系列规划中,把“科教兴市”战略摆到突出的位置,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非公有经济列为重点,营造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外向型经济、商贸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区域经济新优势。
但玉林市整体学历结构偏低、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不合理、人才专业结构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使玉林市对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存在非常旺盛的需求.玉林市当前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玉林师院、玉林市党校以及少量的外地大学在玉林市下设的教学点(主要以教学班为单位)。
其中,玉林师范学院最受人关注,它是玉林市高等教育的最主要载体。
目前玉林的高等教育,无论数量和质量,无法与其作为广西的人口大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辐射范围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相称。
根据玉林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玉林市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科教兴玉战略,突出教育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营造教育发展新理念,实现玉林市教育的整体跨越式发展,把玉林由教育大市建设成教育强市,使玉林教育位居广西区领先、全国先进的地位;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整体提升大、中、小学和幼儿阶段的教育质量;完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依法治教,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规范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投入体制和成本分担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使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终生教育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我国加入后玉林市培养适应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服务,为玉林市营造以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外向型经济和商贸经济为主要特色的玉林区域经济新优势,把玉林市建设为各项事业繁荣、协调发展的桂东南区域中心城市服务。
玉林市教育在今后年内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整体质量,教育发展总体居全自治区前列和国内先进水平;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教育规模和结构,在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扩张高中阶段教育,逐渐普及年制教育,到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促进教育为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素质,培养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把玉林师范学院共建成为在全自治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在人口超过万或城区人口超过万人的县(市、区)建设至少一所社区大学(或学院);争取各级各类教育分别拥有到个在全自治区乃至全国都有强烈竞争力的教育品牌,把玉林市城区建设成为桂东南地区的教育中心城市,进而成为继南宁市和桂林市之后广西第三大教育文化中心。
玉林市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为玉林师范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玉林师范学院现状玉林师范学院属于广西区教育厅直辖,与玉林市政府共建的本科大学。
它是玉林乃至桂东南地区的第一所上规模的本科大学。
尽管正式成立的时间晚,但它的前身原玉林师范专科学校、玉林市教育学院、玉林高等职业学院,特别是玉林师范专科学校有比较好的办学基础,并由于得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人、财、物、政策等多方面的特别支持和玉林市政府的参与共建,发展比较顺利和迅速;年面向全广西和全国部分省份的计划招生数已跃居全区的第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玉林师范学院是桂东南地区第一所、也是目前仅有的一所上规模的本科大学。
它的校区建设、学科建设和研究与创新氛围的形成与辐射,必将在提升玉林文化整体品位、强化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美化地区形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玉林师范学院的发展。
目前玉林师范学院现有个师范专业和个非师范专业,以师范本科专业为主。
生物、化学等专业具有相对较好的基础。
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应用电子技术、广告艺术设计、声像与摄影技术、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秘书等高等职业技术专业。
共有在校学生多人。
拥有专任教师人,包括正高人,副高人,拥有研究生学历人(暂无博士)。
玉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办大学,面临如下关键性问题:()是新大学,但新模式尚未建立;()作为自治区和玉林市共建的大学,如何融入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综合实力,还无法与老大学相提并论。
国家高等教育连年大幅扩招,名牌大学纷纷加入了对优秀生源争夺的行列,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这些给新办大学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以师范为基础,如何发展社会需要的非师范类专业;()校园建设的风格;()大学氛围的营造;()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四、玉林师范学院发展的总体定位●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办学方针,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整体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战略●近期建设为以师范本科教育为基础,师范类和师范类专业并重、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多学科师范大学,中期建设成为在广西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总体水平居国内先进的,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现代化多学科大学。
长期目标是建设成为声誉好、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申请改名为玉林大学)●发展重点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成为广西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年内研究生教育要有零的突破(可以与其他学校共建)。
今后还要发展博士生、留学生教育●以开放的胸怀,融入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建设成为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玉林市文化的桥头堡和玉林市的人才高地,为玉林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与玉林市的发展形成互相促进关系●以新校园建设为契机,把校园建设为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品位高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中长期各类学生目标规模人五、玉林师范学院发展设想玉林师范学院的发展需要考虑自身资源的扩张和发展的环境因素..玉林师范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玉林师范学院长远发展需要的合理用地、解决人才引进问题、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督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玉林对教育、现代科技、人才的需求是玉林师范学院资源扩张的重要方面..玉林师范学院的发展要充分考虑与地方发展结合起来.国内外大量的发展事实证明,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同时高校的生命力也通常表现对地方发展的贡献上.玉林师范学院应建设成为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玉林市文化的桥头堡和玉林市的人才高地,为玉林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善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
在近期,除师范类专业外,重点发展就业市场(包括政府需求)需求大的非师范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现代服务(包括信息咨询等)、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生物与医药资源、新材料;金融、贸易、法律等。
为此,优先筹备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管理与法律系(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旅游管理、法律)、经济与资源系(金融、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旅游、生物与医药资源)等。
在一些条件不成熟的领域,先成立教学点或教学研究组..与区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合作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教育及早取得突破。
可以与中山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班(工商管理)、(科技管理硕士)班、班(行政管理)以及其他专业在职研究生班或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继续重视发展继续教育。
使继续教育面拓广到理、工、农、医、教育、文学、艺术、政法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行业、专业。
形式包括学术讲座、短训班、专题研究班、刊授、卫星、电视录像等教育形式,帮助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高级研讨与培训层次可以开展工商管理精选课程高级研讨班、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班、企业管理核心课程班、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班等项目等。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高质量建设校园网。
加强教师信息化教育基本技术(技能)培训.加大师范教育信息化课程力度和权重。
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常年性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活动。
发挥玉林师范学院在玉林区域教育网络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保证它的校园教育网络建设的先进性,使它成为玉林信息教育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
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追求事业的乐土,同时也是生活的乐土,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抓住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时机,争取自治区和国家的支持,让沿海发展地区的高校通过对口帮扶为玉林培养高级人才;()利用各种形式,借用“人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借用外脑是一条成本低、实效高的人才引进路子.借用“外脑”具有许多优点,它形式灵活,不占编制,关系简单,成本低,针对性强,便于改善科技人才结构和与市场直接接轨。
第二章校园规划指导思想这次规划主要针对东校区。
它是一个新校区,未来玉林师范学院的主校区.玉林师范学院校园规划指导思想如下:.功能的先进性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化趋势,要求在校园规划中,注意将相关的科系集中,形成网络化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边缘学科的生长,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共同使用和工程管网的集中敷设与管理。
现代校园学科更新频繁,建筑设施应具有更大约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专业或学科的不断调整和变更。
未来高等院校为适应全社会日益增长的高技术、高文化的需求,必将开展继续教育、业余培训、电大、业大等多层次的社会办学,因此,应重视校园的社会开放功能。
功能上的先进性要求根据现代校园的特点,为教学和科研创造优质高效的物质环境。
运行的经济性在符合功能前提下,必须注意有效而经济地使用人力,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在规定的用地范围内,注意教学、科研建筑的相对密集化,这样既有利于科系间的联系,又有利于多保留一些绿化用地和发展余地。
两栋以上建筑物并排时,保证有适宜的间距,使之都能接受日照和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运行的经济性要求应尽可能地体现节能、节地、生态保护的需要。
.以“人”为本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校园是教育环境、是盲人环境。
学校除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之外,还应努力创造一种客观环境,促进健康的文化活动与人际交往,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结构,养成高尚的品格。
人文空间的规划思想,体现着处处以人为主体的规划形态,使校园环境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
规划应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工作需要、学习需要、休息及文化活动需要、交往的需要,研究他们每天的生活、学习规律.研究各种空间层次和校园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