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巨头 - 二战美苏英三国领导人三巨头指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英国、苏联的领导人,在德黑兰会议时分别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波茨坦会议时为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斯大林。
这三个国家是反法西斯阵营中最重要的三个国家,领导世界人民击败了轴心国。
罗斯福 - 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连任四届,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的总统,美国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堂叔。
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业救济与复苏经济,并成立众多机构来改革经济和银行体系,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挽救了美国,他所发起的一些计划仍继续在国家的商贸中扮演重要角色。
除此之外,在其任内设立的一些制度仍然保留至今。
罗斯福曾促成了政党重组,他与其妻埃莉诺·罗斯福至今仍是美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典范。
罗斯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阵营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力主对日本宣战,并引进了价格管制和配给。
罗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国转变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使美国成为同盟国主要的军火供应商和融资者,也使得美国国内产业大幅扩张,实现充分就业。
二战后期同盟国逐渐扭转形势后,罗斯福对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影响力在雅尔塔会议及联合国的成立中尤其明显。
后来,在美国协助下,盟军击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罗斯福曾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总统,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名。
温斯顿·丘吉尔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
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
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
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斯大林 - 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前苏联政治家。
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
斯大林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他还树立个人崇拜,发动“大清洗”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
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年74岁。
著有《斯大林全集》。
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斯大林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别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斯托雷平。
蒋介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
生于清朝末年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
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国民党政府总统等职务。
1927年9月28日,蒋介石东渡求婚。
1937年8月12日,蒋介石任海陆空军大元帅,1949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1975年逝世于台湾台北的住所士林官邸内。
轴心国轴心国(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
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后不久对此评价的一次演说:"柏林和罗马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因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国称为"轴心国"。
阿道夫·希特勒 - 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奥地利裔德国政治家、军事家,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希特勒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改组并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
他试图在欧陆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他力主扩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并重新武装德国。
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后,积极扩军备战,并于1939年指挥德军入侵波兰,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期间犯下种种罪行,并迫害和屠杀六百万的犹太人等。
1945年4月30日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希特勒的罪恶行为给欧洲以及整个世界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贝尼托·墨索里尼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法西斯党党魁、法西斯独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之一。
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
1922年至1943年期间任意大利王国首相。
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独裁统治。
墨索里尼与德国元首希特勒于1939年5月22日签订意德钢铁条约。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3年7月25日,由于军事上失利和国内反法西斯运动高涨被撤职,并被监禁在阿布鲁齐山大萨索峰顶。
9月被德军伞兵救出,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1945年4月27日,墨索里尼在逃亡途中被游击队发现、俘虏。
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被枪决,后被愤怒的群众暴尸。
东条英机东条英机(1884.12.30-1948.12.23.),生于日本东京,日本陆军军人、政治家,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被授予陆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功二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任大政翼赞会总裁、日本皇军的陆军大将、陆军大臣和第四十任内阁总理大臣(1941年-1944年),是二战的甲级战犯,任内参与策划珍珠港事件,偷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引发美日太平洋战争。
战后被处以绞刑。
巴顿 - 美国军事统帅乔治·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是一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
乔治·巴顿作战勇猛顽强,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
巴顿不仅是将军也是文人;是一个具有政治、军事、哲学头脑的人;更是一个最具个性和人性的人。
使之成为第二世界大战中一颗耀眼军事明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顿组建了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他因此获得“美国第一坦克兵”的美誉。
1932年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
1932年,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下,当时是少校的乔治·巴顿参与军队对酬恤金进军事件的镇压活动。
1939年授命组建装甲旅,晋升为准将。
1911年12月,巴顿进入陆军参谋部任职。
1912年夏季参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奥运会,取得五项全能项目的第五名。
同年底在陆军参谋部办公室临时任职,一度担任陆军参谋长伦纳德·伍德和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副官。
在此期间在《陆海军杂志》上撰文建议改进骑兵军刀获得采纳,他设计的2万把“巴顿剑”被配发到美国陆军部队,使他崭露头角。
1913年夏自费赴法国学习剑术。
1916年任潘兴将军的中尉副官,两年后升任上尉。
1917年随潘兴将军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战行动。
1940年12月晋少将,任第2装甲师师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之后,巴顿1942年任第一装甲军军长,同年8月率部渡大西洋登陆北非。
占领法属摩洛哥。
同年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西部特遣部队司令。
1943年率领美军与英国将军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军队肃清了北非德军,1943年3~4月任美第2军军长。
晋升为中将,任第一军团司令,7~8月指挥美第7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
1944年在英国就任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
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8月1日率部投入战斗,突入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部。
尔后协同盟军其他部队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逃敌。
阿登战役中,奉命率部驰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涅的美军,击退德军进攻。
1945年3~5月率军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突入德国腹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进抵捷奥边境。
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擢升四星上将,德国投降后任巴伐利亚军事长官。
同年10月转任第15集团军司令。
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期间,巴顿因殴打士兵遭到媒体抨击(即“打耳光事件”),引起盟军总部的反感。
战争结束不久,他又在正式场合出言不慎,被媒体加以利用,使他在军中的地位更受到影响。
1945年12月9日,打猎途中遇车祸受伤,12月21日殁于德国海德堡。
蒙哥马利 - 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以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于世,由他所指挥过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三大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