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学习目标1、明确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了解生命、了解自然的兴趣与激情,培养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分类科普作品按照其所介绍学科知识可以分为很多类别。
比如物理学科普(如《时间简史》)、医学科普、生物学科普、数学科普(如《拓扑学奇趣》)等等。
按照阅读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也可分为:儿童科普、中学生科普、成人科普等等。
按照科普作品的内容深浅可分为:常识性科普、通俗性科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专业性科普(如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按照科普作品的叙述风格可分为:传记型科普(如《我的大脑敞开了》)、故事性科普(如《物理学奇遇记》)、探索型科普、纪实型科普、历史型科普(《古今数学思想》)、学习型科普,百科型科普(如《十万个为什么》)等等。
知人论世——作家作品刘易斯•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预习检测1、注音霎.时( shà ) 阈.限(yù ) 毗.邻 ( pí ) 畜.牧(xù )筹.划( chóu ) 蜂窠.(kē ) 拱券.. ( gǒng )(xuàn )鳟.鱼(zūn)蚁冢.(zhǒng)苜蓿..(mù xu)鲱.鱼(fēi)蹩.脚(béi)2、分辨词义①振动震动(1)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像一声春雷______ 着这个宁静的山庄。
(2)每当拖拉机那硕大的身躯从门前经过,我感觉到路面在跟着一起_________。
②违反违犯(1)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________国家的有关规定。
(2)一旦________了法律,就要受到制裁。
③激奋激愤(1)看到这么好的形势,人们精神_________,干劲更大了。
(2)面对这令人发指的行为,人们_________的感情溢于言表,纷纷站到了正义的一边。
3、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请举出一二例并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一、自主探究——把握文本,理清线索:第一部分(1~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4~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还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群体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11~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即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二、合作探究1、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明确: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2、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也就是说,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找出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类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他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养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毫无二致。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明确:蜜蜂、白蚁、群居性黄蜂、鲱鱼和成群的飞鸟。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说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能力提升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学们可以尽量的发挥想象。
明确: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
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
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
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
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
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
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鲱.鱼斐.然柴扉.诽.谤B.梗.节鲠.直哽.咽田埂.C.模.型摸.索摩.崖磨.房D.蹩.脚隐蔽.憋.闷鳖.裙答案:B解析:A项的“鲱”“扉”读“fēi”,“斐”“诽”读“fěi”;C项中的“模”“摩”读“mó”,“摸”读“mō”,“磨”读“mò”;D项的“蹩”读“bié”,“蔽”读“bì”,“憋”“鳖”读“biē”。
B项全读“gě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窠臼迷惑岛屿清天白日B.骚动穹顶木屑讫今为止C.毗邻筹画阈值富丽堂黄D.格调蚁冢书籍苦口婆心答案:D解析:A项中“清天白日”应为“青天白日”;B项中“讫今为止”应为“迄今为止”;C项中“筹画”应为“筹划”,“富丽堂黄”应为“富丽堂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__________的细枝。
(2)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__________,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3)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____________,平地,_______________高墙,__________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A.规格反映翻过绕过越过B.规范反映越过绕过翻过C.规格反应越过翻过绕过D.规范反应翻过绕过越过答案:C解析:“规格”意为“产品质量的标准,如一定的大小、轻重、精密度、性能等”;“规范”意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反映”意为“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意为“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后三个依据逻辑断定。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探究1、作者的观点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还举了几个例子,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对比生物与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明确:(1)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
(2)“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能。
(3)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2、最后,作者对科研提出了什么希望?明确:“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是、静思的事。
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晨,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作者希望科学研究能够多一点交流,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二、合作探究(一)、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欺也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选作)【明确】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