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绘读
小组交流,描绘画面
品读
1、诗题说“春行”,说说诗人的游踪。 2、全诗四联分别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3、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景物 各有不同,本诗描写的是哪一春景?说 说你的理由。
赏读
1、颔联中“争”、“啄”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从中你能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诵读
2、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 “画”美在哪里?
结构图示
使至塞上
构图美:
远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苍茫辽阔
线条美: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长河, ——层次丰富
圆的是落日
色彩美:
黄色大漠、浑黄长河、 白色烽烟、红色日落
——鲜明优美
主题概括
此诗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 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描 绘了旅程中所见的雄浑壮阔 的塞外风光,隐约地透露出 自己受排挤而孤寂伤感之感 以及在雄浑大漠中得到升华 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合作探究
课件PPT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概括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 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 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 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结构图示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起 颔联 承 颈联 转 尾联 合
叙事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诗人陶醉于这西湖的初春美景,莺歌燕舞、 红花嫩草并不是诗人的最爱,他最爱那绿杨 阴里的白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可总揽全 湖胜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 心旷神怡。 让我们带着一种闲适,一种喜悦与赞美背诵 全诗。
结构花 草杨 堤
喜爱 赞美
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
黄鹤楼
随堂测试
2.《钱塘湖春行》颔联中“几处”“谁家” 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 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3.《渡荆门送别》中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 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 改写这两句诗。
参考答案
1.C (“乱花渐欲迷人眼”并不是说繁花盛开花团锦簇了,因为是 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 2.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 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 “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 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 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句,一种叫做律诗。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
唐有名的诗人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
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结构图示
野 望
百无聊赖的心情——情 薄暮中所见——景
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情
惆怅、 孤寂的 情怀
李 白
回顾诗人
李白,字______,号_______,是屈原之后最 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______主义诗人。有 “_________”之美誉,与______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 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 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 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
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 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 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 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 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 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 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 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 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唐诗五首
ysw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唐诗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 意境。 4.多角度赏析名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
参考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 流入广 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自学指导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颈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 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 燕然。
自学指导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首联中哪一个词 写出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做什么? 透露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合作探究
1.颈联描绘了西部边塞奇特壮丽景色, 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 进行赏析。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 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王维奉唐玄 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 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参考译文
轻车简从地前往边疆慰问将士,我途中 要经过辽远的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那样飞出汉塞,像北归的 大雁那样飞入胡天。
2、诗人为何而愁?
3、既然是乡愁,则说明诗人此时 不在故乡,那么他身处何方?看到 何景,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合作探究
1、诗人为何来到黄鹤楼?除了美景还有何处 吸引着他?
2、诗中出现两个“空”字,试比较 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 同。
主题概括
本诗是崔颢宦游到黄鹤楼时有感而作,描写了在黄鹤楼俯 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 千载,于是抚今追昔,有了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 思乡愁绪。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档案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 门(今山西河津)人。常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和田园 生活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 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 现实不满。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东 皋子集》(一名《王无功集》)。
随堂测试
1、结合《野望》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黄鹤楼》 的颈联和尾联。
随堂测试
3.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 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 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 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 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中唐时期
成绩最卓越的是白居易。
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
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律诗参见教材61页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档案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 “诗魔”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 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 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
参考答案
1.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 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2.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 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 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 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 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 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3. B (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写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七月, 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这 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 庆三、四年(823、824年) 间的春天。
朗 读 七言律诗可以按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朗读。 请选择你喜欢的节奏体会心境、想象画面朗读古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崔颢
作者档案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 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 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 伟,著有《崔颢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 那首《黄鹤楼》。前期诗多写闺情,流于 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塞,诗风变 得雄浑奔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