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 磁性的本质

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 磁性的本质

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磁性的本质一、物质磁性的起源如果磁是电磁以太涡旋,一个磁铁,没看到任何电磁以太的涡旋,为什么会有磁性?我们的回答是:物质的磁性起源于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电子的运动会产生一个电磁以太的涡旋。

早在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就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第一次揭示了磁与电存在着联系,从而把电学和磁学联系起来。

为了解释永磁和磁化现象,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安培认为,任何物质的分子中都存在着环形电流,称为分子电流,而分子电流相当一个基元磁体。

当物质在宏观上不存在磁性时,这些分子电流做的取向是无规则的,它们对外界所产生的磁效应互相抵消,故使整个物体不显磁性。

在外磁场作用下,等效于基元磁体的各个分子电流将倾向于沿外磁场方向取向,而使物体显示磁性。

磁现象和电现象有本质的联系。

物质的磁性和电子的运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乌伦贝克与哥德斯密特最先提出的电子自旋概念,是把电子看成一个带电的小球,他们认为,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相似,电子一方面绕原子核运转,相应有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矩,另一方面又绕本身轴线自转,具有自旋角动量和相应的自旋磁矩。

施特恩-盖拉赫从银原子射线实验中所测得的磁矩正是这自旋磁矩。

(现在人们认为把电子自旋看成是小球绕本身轴线的转动是不正确的。

)电子绕原子核作圆轨道运转和绕本身的自旋运动都会产生电磁以太的涡旋而形成磁性,人们常用磁矩来描述磁性。

因此电子具有磁矩,电子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

在晶体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受晶格的作用,其方向是变化的,不能形成一个联合磁矩,对外没有磁性作用。

因此,物质的磁性不是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引起,而是主要由自旋磁矩引起。

每个电子自旋磁矩的近似值等于一个波尔磁子。

是原子磁矩的单位,。

因为原子核比电子重2000倍左右,其运动速度仅为电子速度的几千分之一,故原子核的磁矩仅为电子的千分之几,可以忽略不计。

孤立原子的磁矩决定于原子的结构。

原子中如果有未被填满的电子壳层,其电子的自旋磁矩未被抵消,原子就具有“永久磁矩”。

例如,铁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6,共有26个电子,在5个轨道中除了有一条轨道必须填入2个电子(自旋反平行)外,其余4个轨道均只有一个电子,且这些电子的自旋方向平行,由此总的电子自旋磁矩为4 。

二、物质磁性的分类1、抗磁性当磁化强度M为负时,固体表现为抗磁性。

Bi、Cu、Ag、Au等金属具有这种性质。

在外磁场中,这类磁化了的介质内部的磁感应强度小于真空中的磁感应强度M。

抗磁性物质的原子(离子)的磁矩应为零,即不存在永久磁矩。

当抗磁性物质放入外磁场中,外磁场使电子轨道改变,感生一个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磁矩,表现为抗磁性。

所以抗磁性来源于原子中电子轨道状态的变化。

抗磁性物质的抗磁性一般很微弱,磁化率H一般约为-10-5,为负值。

2、顺磁性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征是,不论外加磁场是否存在,原子内部存在永久磁矩。

但在无外加磁场时,由于顺磁物质的原子做无规则的热振动,宏观看来,没有磁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每个原子磁矩比较规则地取向,物质显示极弱的磁性。

磁化强度与外磁场方向一致,为正,而且严格地与外磁场H成正比。

顺磁性物质的磁性除了与H有关外,还依赖于温度。

其磁化率H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

式中,C称为居里常数,取决于顺磁物质的磁化强度和磁矩大小。

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一般也很小,室温下H约为10-5。

一般含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电子未填满壳层的原子或离子,如过渡元素、稀土元素、钢系元素,还有铝铂等金属,都属于顺磁物质。

3、铁磁性对诸如Fe、Co、Ni等物质,在室温下磁化率可达10-3数量级,称这类物质的磁性为铁磁性。

铁磁性物质即使在较弱的磁场内,也可得到极高的磁化强度,而且当外磁场移去后,仍可保留极强的磁性。

其磁化率为正值,但当外场增大时,由于磁化强度迅速达到饱和,其H变小。

铁磁性物质具有很强的磁性,主要起因于它们具有很强的内部交换场。

铁磁物质的交换能为正值,而且较大,使得相邻原子的磁矩平行取向(相应于稳定状态),在物质内部形成许多小区域——磁畴。

每个磁畴大约有1015个原子。

这些原子的磁矩沿同一方向排列,假设晶体内部存在很强的称为“分子场”的内场,“分子场”足以使每个磁畴自动磁化达饱和状态。

这种自生的磁化强度叫自发磁化强度。

由于它的存在,铁磁物质能在弱磁场下强列地磁化。

因此自发磁化是铁磁物质的基本特征,也是铁磁物质和顺磁物质的区别所在。

铁磁体的铁磁性只在某一温度以下才表现出来,超过这一温度,由于物质内部热骚动破坏电子自旋磁矩的平行取向,因而自发磁化强度变为0,铁磁性消失。

这一温度称为居里点。

在居里点以上,材料表现为强顺磁性,其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居里——外斯定律,式中C为居里常数。

4、反铁磁性反铁磁性是指由于电子自旋反向平行排列。

在同一子晶格中有自发磁化强度,电子磁矩是同向排列的;在不同子晶格中,电子磁矩反向排列。

两个子晶格中自发磁化强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整个晶体。

反铁磁性物质大都是非金属化合物,如MnO。

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不能观察到反铁磁性物质的任何自发磁化现象,因此其宏观特性是顺磁性的,M与H处于同一方向,磁化率为正值。

温度很高时,极小;温度降低,逐渐增大。

在一定温度时,达最大值。

称为反铁磁性物质的居里点或尼尔点。

对尼尔点存在的解释是:在极低温度下,由于相邻原子的自旋完全反向,其磁矩几乎完全抵消,故磁化率几乎接近于0。

当温度上升时,使自旋反向的作用减弱,增加。

当温度升至尼尔点以上时,热骚动的影响较大,此时反铁磁体与顺磁体有相同的磁化行为。

三、电子轨道磁矩与轨道角动量的关系设轨道半径为r (圆轨道)、电子速率为v则轨道电流I:电子的轨道磁矩对处于氢原子基态的电子,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圆轨道)L = mvr式中m 为电子质量由于电子带负电,电子轨道磁矩与轨道角动量的关系是:(此式虽由圆轨道得出,但与量子力学的结论相同)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电子轨道磁矩与轨道角动量成正比。

四、电子自旋磁矩与自旋角动量的关系实验证明:电子有自旋(内禀)运动,相应有自旋磁矩大小为自旋磁矩和自旋角动量 S 的关系:在这里又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电子自旋磁矩又与自旋角动量成正比。

磁矩与角动量成正比不是偶然的。

因为电子的角动量越大,它所带动的电磁以太涡旋的角动量也越大,磁矩当然也就越大了。

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磁是以太的涡旋。

磁畴磁畴(Magnetic Domain)理论是用量子理论从微观上说明铁磁质的磁化机理。

所谓磁畴,是指磁性材料内部的一个个小区域,每个区域内部包含大量原子,这些原子的磁矩都象一个个小磁铁那样整齐排列,但相邻的不同区域之间原子磁矩排列的方向不同,如图所示。

各个磁畴之间的交界面称为磁畴壁。

宏观物体一般总是具有很多磁畴,这样,磁畴的磁矩方向各不相同,结果相互抵消,矢量和为零,整个物体的磁矩为零,它也就不能吸引其它磁性材料。

也就是说磁性材料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对外显示磁性。

只有当磁性材料被磁化以后,它才能对外显示出磁性。

在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目前课程改革试验区(山东、江苏、海南、宁夏、广东等)使用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采用了磁畴理论,而现在大部分地区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中在解释磁化原理是用的是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在铁磁质中相邻电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很强的“交换耦合”作用,在无外磁场的情况下,它们的自旋磁矩能在一个个微小区域内“自发地”整齐排列起来而形成自发磁化小区域,称为磁畴。

在未经磁化的铁磁质中,虽然每一磁畴内部都有确定的自发磁化方向,有很大的磁性,但大量磁畴的磁化方向各不相同因而整个铁磁质不显磁性。

如图所示。

当铁磁质处于外磁场中时,那些自发磁化方向和外磁场方向成小角度的磁畴其体积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大而扩大并使磁畴的磁化方向进一步转向外磁场方向。

另一些自发磁化方向和外磁场方向成大角度的磁畴其体积则逐渐缩小,这时铁磁质对外呈现宏观磁性。

当外磁场增大时,上述效应相应增大,直到所有磁畴都沿外磁场排列达到饱和。

由于在每个磁畴中个单元磁矩已排列整齐,因此具有很强性质:在居里温度以下,铁磁或亚铁磁材料内部存在很多各自具有自发磁矩,且磁矩成对的小区域。

他们排列的方向紊乱,如不加磁场进行磁化,从整体上看,磁矩为零。

这些小区域即称为磁畴。

磁畴之间的界面称为磁畴壁(magnetic domain wall)。

当有外磁场作用时,磁畴内一些磁矩转向外磁场方向,使得与外磁场方向接近一致的总磁矩得到增加,这类磁畴得到成长,而其他磁畴变小,结果是磁化强度增高。

随着外磁场强度的进一步增高,磁化强度增大,但即使磁畴内的磁矩取向一致,成了单一磁畴区,其磁化方向与外磁场方向也不完全一致。

只有当外磁场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所有磁畴中磁矩的磁化方向才能全部与外磁场方向取向完全一致。

此时,铁磁体就达到磁饱和状态,即成饱和磁化。

一旦达到饱和磁化后,即使磁场减小到零,磁矩也不会回到零,残留下一些磁化效应。

这种残留磁化值称为残余磁感应强度(以符号Br表示)。

饱和磁化值称为饱和磁感应强度(Bs)。

若加上反向磁场,使剩余磁感应强度回到零,则此时的磁场强度称为矫顽磁场强度或矫顽力(Hc)。

从物质的原子结构观点来看,磁铁质内电子间因自旋引起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强烈的,在这种作用下,铁磁质内部形成了一些微小的自发磁化区域,叫做磁畴。

每一个磁畴中,各个电子的自旋磁矩排列的很整齐,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磁性。

磁畴的体积约为10^(-12)m^3~10^(-9)m^3,内含约10^17~10^20 个原子。

在没有外磁场时,铁磁质内各个磁畴的排列方向是无序的,所以铁磁质对外不显磁性。

当磁铁质处于外磁铁场中时,各个磁畴的磁矩在外磁场的作用下都趋向于沿外磁场中的磁化程度非常大,它所建立的附加磁场强度B'比外磁场的磁场强度B。

在数值上一般要大几十倍到数千倍,甚至达数万倍。

从实验中得知,铁磁质的磁化和温度有关。

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磁化能力逐渐减小,当温度升高到某一温度时,铁磁性就完全消失,铁磁质退化成顺磁质。

这个温度叫做居里温度或叫居里点。

这是因为铁磁质中自发磁化区域因剧烈的分子热运动而糟破坏,磁畴也就瓦解了,铁磁质的铁磁性消失,过渡到顺磁质,从实验知道,铁的居里温度是1043K,78%坡莫合金的居里温度是873K,45%坡莫合金的居里温度是673K。

磁畴 magnetic domain在居里温度以下,在大块铁磁性或亚铁磁性(见铁氧体)单晶体(或多晶体中的晶粒)中,形成很多小区域,每个区域内的原子磁矩沿特定的方向排列,呈现均匀的自发磁化。

但是在不同的区域内,磁矩的方向不同,使得晶体总的磁化强度为零。

这种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称为磁畴。

图1[Si-Fe单晶(001)面的磁畴结构] 是用粉纹法在Si-Fe单晶的(001)面上观察到的磁畴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