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增产措施经济产量及效益评价
发表时间:2019-12-12T16:26:04.29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22期作者:杨春梅朱江
[导读] 某开发区目前已经进入了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加快,油井增产措施在油田稳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也导致了措施投入逐年增加,使得成本控制难度越来越大
摘要:某开发区目前已经进入了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加快,油井增产措施在油田稳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也导致了措施投入逐年增加,使得成本控制难度越来越大。
为提高措施投入回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需要应用石油经济产量的概念,研究油井措施的经济产量及产生的效益。
这对真正树立油藏经营管理观念,完善增产措施的经济评价体系,实现油田增产与增效相统一,减少低效措施,提高增产措施投资回报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措施井,经济评价,经济产量
一、油井增产措施经济评价的特点
油井增产措施就是指当油井在开采过程中进入产量递减阶段时,通过在地层中建立高导流能力的结构来提高油井的生产能力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增产措施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补孔、压裂、换泵、酸化、堵水、大修等。
不同措施类型会带来不同的增产效果,但又都有不同的成本组合。
措施类型的选择主要是依靠油井的地质条件和技术人员的经验。
在生产运行过程中,虽然已经考虑到了井下作业(即措施项目)的投资和成本费用,但是由于措施增产量的预测难度大,增产规律不好把握,在这里就把措施项目从整个油田开发项目中分离出来,单独对它进行经济评价。
措施项目实际属于微型的改扩建项目,对其进行经济评价,就必须考虑它自身的特点。
(1)建设期短。
对某一口油井实施措施项目只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而不像一般的建设项目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所以,在措施项目的经济评价中不考虑它的建设期。
(2)有效期短。
措施项目的有效期短,以天计算,这与一般建设项目中以年计算的生产期相比,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对其进行经济评价,资金的时间价值不予考虑,评价指标都应选取静态指标。
同样,在估算措施后增产量时,可以不必考虑措施后的日产量或月产量,而只需估算措施有效期末的累积增产量。
(3)风险大。
尽管在措施实施前技术人员要对油井的生产状况和地质条件做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结合以往的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但是由于单井地质条件复杂且油气资源的地下分布较难把握,所以增产措施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必须准确预测出措施项目的增产能力。
二、油井增产措施经济产量的计算模型
(1)增产措施的经济产量计算原理。
增产措施经济评价模型可用盈亏平衡点的原理来计算和分析,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方程有:销售收入方程:
,
其中,Q—年产量:R—年销售收入;C—年生产总成本:P—单位产品价格:Cf—固定成本总额:CV—单位变动成本。
由此可见,该盈亏平衡点对应的产量与固定成本成正比,与销售价格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成反比。
(2)因措施而增加的支出与收入。
增产措施后必须获得一定增产量才会有经济效益可言,设措施增油量为ΔQ,原油商品率为K,单位税金为TX,目标利润率为R′,将措施费用看作再投资I,措施后因所增油量而增加的变动成本为ΔCV,所增缴税金为ΔTX。
则:
其中,C1—单位产量的操作费用(原材料、动力、燃料、药品及其它):C2—单位产量提取的其他费用(包括期间费用):则增加的总支出为:
这样,任意一次措施的增产量ΔQ*要大于最低增产量ΔQ才是经济有效的。
以某开发区为例,计算2018年各项常规增产措施经济有效产量分别是:压裂:196.35(t)、换泵:42.18(t)、堵水:42.25(t)、补孔:84.5(t)1、大修:158.46(t)。
后,在有效期内,由措施增加的产量所带来的增量效益。
它是考察措施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算公式
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