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标点问题【教学目的】本节讲授怎样标点文言文。
让学生学习标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基本理论】何为“句读”?古人是怎样做句读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教学内容】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孟子•滕文公上》③节奏鲜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易经•系辞上》④押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①训诂之风——“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昭公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二、古人的句读实践1、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
《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
”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
读,暂时停顿一下。
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2、句读符号: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卷五下)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卷十二下)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亅:钩逆者谓之亅。
象形。
(卷十二下)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
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
3、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常会涉及到断句。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
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陆德明《经典释文》:“言惧而名礼,绝句。
或以名绝句者,非。
”这句话应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在“名”之后断句。
“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经典释文》:“闻其骈胁,绝句。
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
”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
如:*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
《荀子·彊国》《荀子集解》: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
《外传》亦同。
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
如:*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
)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
)曰:思无邪。
(包曰:归于正。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
)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
)民免而无耻。
(孔曰:免,苟免。
)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正也。
)《论语·为政》*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陈澔注:比年,每岁也。
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亲行。
比音畀。
)天子五年一巡守。
(《舜典》曰:“五载一巡守”;《周官·大行人》曰:“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孟子》曰:“巡守者,巡所守也。
”守,去声。
)陈澔注:《礼记集说·王制》(括号里的)注文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的,这在古书注解中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做法。
但是古人不是每句话都加注解的,有些在古人看来比较浅显的词语或句子就不一定加注解了,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断句。
宋代人刻书开始加句读。
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监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
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
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其加句读的方法,毛晃《增韵》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
”如《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逗号代表读分之微点于字中者。
无鸡鸭,也行;无鱼肉,也行。
无鸡,鸭也行;无鱼,肉也行。
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
似头。
似驼角。
似鹿眼。
似兔耳。
似牛项。
似蛇腹。
似蜃(shèn,传说中蛟龙的一种,能吐气成海市蜃楼。
)鳞。
似鲤爪。
似鹰掌。
似虎是也。
——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三、标点古文的方法标点古书要遵循三个原则:必须符合原文文意,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断句时可抓住以下切入点:抓住话标志“曰”“云”“言”等;抓首尾语助词,如“者”“也”“矣”“夫”“其”等;找排偶句,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根据古汉语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根据古汉语固定格式,如“如……何”“何以……为”“唯……是……”“有以……”等;根据文体特点,如骚体,句尾多带“兮”字,一般是六字成句,近体诗、词的韵脚、平仄、各句字数等都有固定要求。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1)(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
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初,军吏李成苦欬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以问佗。
佗言:“君病肠臃,欬之所吐,非从肺来也。
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馀脓血讫,快自养,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
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
若不得此药,故当死。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
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臣松之案:古语以藏为去。
】以待不祥?先持贷我,我差,为卿从华佗更索。
”成与之。
已故到谯,適值佗见收,怱怱不忍从求。
后十八岁,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於死。
] 2)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
贽(初次拜见长辈时送的礼物)其文,颇涉猎前言。
(《送周鲁儒赴举诗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刘禹锡集》)——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九疑山是以华夏始祖舜帝寝陵地而留在中外游客心中的。
九疑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
“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担,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史记》:“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毛泽东“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
与肉,置诸以与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以与之。
错断是不明“与”义。
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
“与”是连词。
“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
4)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收不售,与欲得。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周礼·地官·泉府》称: “泉与钱,今古异名。
”。
”“泉”字在史籍中屡见不鲜。
如《管子·轻重》载:“今齐西之粟,釜百泉。
”《汉书·食货志》:“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来于泉。
”唐代颜师古注曰:“流行如泉也。
”一目了然地解释了称钱为泉的意义。
”《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泉府,掌管市的税收,收购市上滞销商品以待将来需要时出售,管理人民对财物的借贷及利息。
后世北周仿古制,也有泉府中士、下士之官。
]“不售”指老百姓卖不掉的东西,可由官府负责收购暂为保管起来;“欲得”指老百姓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不能收购的,应由官府给予之。
“与”是给予的意思。
5)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
天子于是幸绛氏城,拜卿为中大夫。
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云。
《汉书·郊祀志》“宿”,标点者误以为止宿之义,其实“宿留”是一个词,为汉人常语。
《汉书·五行志》:“其(飞雉)宿留告晓人,具备深切。
”又《李寻传》:“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
”唐颜师古均注云:“宿,音先就反;留,音力救反。
”《后汉书•韦彪传》:“子其宿留乎?”李贤注:“宿留,待也。
宿,音秀,留,音力救反。
”可见“宿留”是叠韵连语,不应分读。
6)子厚前时少年。
勇于为人。
不自贵重。
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下)——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1)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上》——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2)厩焚。
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
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
”问马。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所闻”是“所”字结构,“所”指代“闻”的对象,即渔人闻知的汉何魏晋间的情况。
它不可能指代“闻”这一行为的主动者——听渔人讲话的村中人。
如果指村中人,只能说“闻者”。
由于不明白“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区别用法,因而出错。
4)齐威王问。
用兵孙子。
——齐威王问用兵(于)孙子。
不知“孙子”前省略了介词“于”。
5)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这是唐孔颖达给《左传》作疏时引东汉服虔的断句。
“字小之难”不成句,故此句断句误。
孔颖达疏曰:“侨闻为国家者,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事大国养小国不为难也,无礼以定其位,是国之大患。
”且本句前之“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后句“无礼以定其位之患”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只是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一个“之”来复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