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修搜证(一)

真修搜证(一)

真修搜证前言:在这世上想要踏入灵修领域的人本来不少,但灵修道路上各种千奇百怪的修持法门,虽各有好处,但总是令人感叹哪来那么多金钱、时间、精力可以学呢!这不禁另人想问问:『什么才是先圣先贤所交付的唯一修行正路呢?』『经』者先世圣贤用以指引后人之明灯也,我们虽然无缘随侍在过去圣人的身旁,但所幸的是圣人所留下的经书还历历在目。

若是见经书而能明其经义理,那么与亲自聆听圣人说法有什么差别呢!因此要厘清修行路上的诸多歧见与迷惘,不靠经书的指引要靠什么呢!在我三十几岁时,为了寻找真修的道路,我曾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归类比对各教经典。

这才惊讶的发现,原来对于众生常有迷惑或歧见的诸多议题,各教圣人早就清楚明白回答过了,其说法不仅脉络井然,而且简直如出一辙,指向同一个真理。

此刻愚草拟「真修搜证」的用意,是希望引用各教经典的金言玉语,以证明各教圣贤千手共指之修行根本究竟为何,希望学者熟习之,必能融会贯通以破内心的迷津。

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 2009写于中岭山禅院真修搜证(一)修行所依靠的根本在身内还在身外呢?「顿悟入道要门论」: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以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

译:众生要靠自己的修持来渡自己,佛或上师再怎么法力无边也渡不了你的。

如果佛或上师能用他的超能力渡你们,过去下凡渡世的佛已如微尘数那么多了,照理讲所有的众生应该都被他们的超能力给渡尽了才对呀,为什么到今天还有那么多众生依然在六道里轮回,而无法成佛呢?你们要知道众生只有自己渡自己,佛或上师没有办法渡你的!好好努力修自己的本性吧,别再梦想倚靠佛或上师的超能力来渡你了。

「六祖坛经」:.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皈戒…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

自佛不皈,无所依处。

译:想要进入这种真修,必需皈依自己的自性,凡夫没有仔细体会经中真意,却整日忙着到处去找上师接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三皈戒…然而佛家传授三皈依时所诵念的经文,明明是说「归依自己的佛性」,而不是说「归依别的佛或上师」,修行不专注在自性真佛的课题上,势必要失去真正的依靠了!「六祖坛经」:.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译:修行不专注在自己的自性上,却整天往外去拜求什么上师或什么佛的加持护佑,起了这种想法实在是个最痴呆的人了!最直接有效的法门和道理早已明白的保留到现在,唯一能够救度众生的,就是要靠每个人「自修」才能救自己。

今日再将这个道理召告天下所有想要修道的人,如果你不能建立「自修」的见解却想要修行,那就实在太令人忧虑了。

「邱祖语录」.今世祈长生者,不向本命元神自发大愿,乃从仙佛乞灵,是舍本而求末矣,究竟于我何与哉!译:今日世上想要修持永恒生命的人,不发愿往内在自己的性命下功夫,却不断往外乞求上师的灌顶加持或仙佛的护佑,这实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这些做法究竟对我自己的本性有什么关系呢?「传心法要」: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

」云:「此既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译:学生问:「去广拜各大道场鼎鼎有名的上师,跟着他们参禅学道,这个办法聪明吧?」师父说:「那是接引根器较差的人来说的,不可认此为真。

」学生说:「既然这是接引根器差者的说法,不知道接引上等根器的人,又是怎么说法呢?」师父说:「如果是上等根器的人,哪里肯向外去依赖别人呢?他光是往身中去认识自己的本心本性的时间都不够用了,他哪里还会试图依靠外在的另一个人的特殊能力来替代自己的本性呢!」奇迹课程:.上主的意旨就是单纯地接受实相,不要企图在自己之外寻求真理,真理只可能在内。

译:上主的意旨是,只要单纯的往内观照心性的实相,便是获得救治的唯一道路。

众生不可能在自身以外的大师那里找到真理,因为你心性中的实相与真理,只存在你的身内。

奇迹课程:.平安是一种内在的属性,无法由外寻得,向外求助本身就是病态的征兆,内在的平安才是健康的。

译:平安是属于内在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无法发生在身外,因此以为往外去安排或去求助大师,就可以找到你的安宁,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表现,只有找到内在的平安,才是健康正确的方向。

奇迹课程:.救治不是来自其它任何人,你必须接受内在的指引。

译:解救你的心灵这件事,无法由身外的任何大师帮你达成的,这件事必需要往内去接受本心本性的指引才能成功的。

「楞严经」: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肯綮ㄑ|ㄥˋ:骨头和筋肉纠结处,比喻复杂难解之意。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

穷露他方,乞食驰走实贫穷,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译:最洁净光明的心已充塞在自身这个小宇宙里了,这心性不是往外向上师或仙佛乞求来的,你何必那么疲劳盲目的向外奔走祈求修证呢!譬如有一个人在自己的衣服里面早就藏着一颗无价的如意宝珠,然而他并不知情。

他一直以为自己很穷,他到处餐风露宿,不断向人乞讨奔走,感到实在非常的贫穷,然而他身上那颗无价的宝珠实际上从未丢掉过。

有一天忽然有一个智者指出他身上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如意宝珠,此后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终于了解他原来是那么的富有。

这就像一个四处奔走的修行人一样,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成佛的根本,早就具足在身内了,不是往外奔走乞求就可以求得来的。

「禅门经」:于外,虽经劫数,终不能成。

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译:如果你不断的往身外去追求的话,虽然历经无数劫的努力,终究不能有任何成就的。

如果你懂得往身内去觉照自己的心性本质,一剎那的时间,也能立即证悟清净解脱的胜境。

「达摩宝传」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

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译:佛家第二十八代祖达摩,从印度把道带来到中国,他一生也只传下一个自在解脱的心法,直指一切众生的身中都具有圆满的佛性,认识到这个圆满佛性之后,所有的修行作为都是多余的了。

现在众生只要好好往内去认识自己的本心,照见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了,千万别再离开心性往外追求。

「道德经‧善建章」.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译:懂得从自身内去净化自己的心性,这种德行才有真道可言。

(言外之意是:凡在你心性外的一切修持都当远离。

)「孟子」:译:孟子说:「一个明理的君子想要修至道,必要懂得从自己内在的心性修起。

当你得证了内在心性的真相,修起来就会非常的安心,而不再彷惶于谁是谁非了。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译:谈到修行不论是高高在上的人,还是平常无奇的人,都要懂得从自身心性的实相修起,才算是掌握到修行的根本。

如果失去了心性的根本,再多外在的修行成就,终究还是会落空的。

「修道真言」.大道之传,原自不难,是世人错走路头,做得如此费力。

岂不闻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

译:大道的真传本来不是困难的事(只在心性上),只是因为世人走错了方向(不断的向外的术流动静去奔忙),所以修得如此的费力。

难道你不曾听过「大道不在远方,而就在你的身中」这样的话吗?外在的任何成就终是会落空,只有内在本性上的成就永远不会落空的。

本章解析:从以上各教的经文已足可证明,修行所依靠的根本,是在自己的身内,而不是身外的任何东西,这点可以说毫无疑问了!然而很多人却不明白,什么是「在内」?什么是「在外」?严格来说,「内外」是指「本心本性之外」的意思。

而这定义大略可从两个方向来说:第一是在你身体以外的都叫「外」。

因为它不是你的心性所在。

第二是违反心性本质的也都叫做「外」。

虽然你所做的努力都在你的身内用功,但那些作为却违反了心性的天然本质与实相,这样越是用力,就离本性越远,因此也归属于「外」。

有了这两个方向的定义后,我们就可以明了什么是外、什么是内了。

例如以下这些很多人正在努力做的法门,我非常肯定它真的在生活上也让众生获得了很多的好处,但因为它都在「本心本性」之外,对于体察或返回心性的本质,却没有直接相关,因此圣贤仙佛虽然创造了这些方便法,但依然称它为「在外」。

(这些法门并不是不好,也不是不能学,只是与心性本质无直接关联。

)例如:以仙佛的加灵降福为目标;以上师能量的灌顶加持为目标;以求得特殊超能力或法术为目标;对仙佛忠贞不二的事奉,以求往生时他会把你拉上西天;以为累积很多人间功德就可以换取西天的果位;以为念无数部经文就能换取往生西方;以为能够传达高灵讯息,眠窥知累世因果治过去创伤便是修行;以为能隔空治病就是至高的修为了;以为炼得一身金钟罩铁布衫的气功就能超生了死了;以为能主持超渡法会仪式就是能超渡自己了;以为坐拥一堆水晶的能量就能增加修行的功力;以为呼求光和爱的降临与抚慰就能净化心性;以为能借得上帝或宇宙的能量就能增加功力;以为找到最充沛的地理气场就可以修成佛了……这些作法对解决众生一时的病痛或难题,我非常肯定它们都有不小的帮助,也有一些法门可以让人经验到很多特殊的感应,但这与证悟自己的心性本质有关吗?在圣贤经典中有哪一句是交代你这样修行的吗?或是这些在法门圣贤的眼中都被视为术流动静旁门左道呢?翻遍千经万典,所有的圣贤都告诉你,修行只是「心性」内的事,而以上这些奇能异法与自身的“心性本质”虽有好处,但实在与心性本质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另外还有一些法门,看起来是在自身内进行的,也让众生在身心方面得到很大的益处,但因为与返回心性的清净实相无关,甚至与心性的自然本质相反,故看似在内,实际上亦被圣贤称为「本性之外」,这也是要分辨清楚的。

例如:调整呼吸吐纳的速度、深度、强度等造成身中气机诸多异常的变化感受以为修行;用意念导引内在的气血运行速度或方向以为修行;用意念带动脉轮的运行或旋转的方向以为修行;以能停止脑中的念头以为修行;以观想引导身中气机灌注汇聚某窍为修行、以观想身中某窍发出什么能量、什么光为修行;以观想什么火、什么仙佛的形象常住某窍为修行;以激励、转移、平抚、冥想等方式去消灭身中一个不快的情绪或感受……等,以上这些虽然都是在身内进行的,但因为这些都是人为造作、分别取舍的方式,实际上却使得你距离本性实相越来越远,因此亦称为「在外」。

(在天然本质之外的意思)看看现代好多修行人,对求道非常有热忱,天天奔波在寻访高人,或奔波于各种心灵课程的道路上。

我就碰到不少花费已达数百万元以上的人,只因他们很少读圣贤经典,不知道什么才是修行的主轴?也无从判断什么不是修行的主轴?所以当他们接触到一个新的法门,听到了一个以前从未听过的新鲜说法,或得到身体的康复,或得到心里的安慰,或是在那里感受到一个从未有过的美好感应之后,他立刻会感动得发出狂喜及热诚的赞叹!那时他不是告诉人家说“我找到了!”就是告诉人家说“我开悟了!”但不论多大的感动和狂喜都不能持久的,没多久这些感受渐渐消退后,他又会问自己说「接下来呢?」「那又怎么样呢?」「到底我还欠缺什么呢?」「这就是得证我的本质了吗?」于是又离开那个道场,重新惶惶不安的流浪了起来!这么多年来,我仔细的研读、归类过各教的主要经典,藉此接受圣人的指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