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12届初中生科学竞赛市(县)级预赛试题卷浙江省第12届初中生科学竞赛市(县)级预赛试题卷2007.12考生须知:1.本卷共4大题,32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试卷分为试题卷(共6页)和答题卷(共4页)。
请在答题卷上写上考生姓名、学校、试场号、准考证号。
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Cl-35.5 K-39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正确)1、有关星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星星是没有东升西落现象的B、在上海和北京,同一时间里看到的星空是相同的C、牛郎星和织女星位于银河的两侧,和地球的距离基本相同D、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没有东升西落的现象2、美国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在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0.25毫米厚的铝片。
焊接专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
后来圣迪亚实验室的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们先把薄薄的铝片装到钢罐内与内表面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冰冻管,使水结冰,冷冻后铝膜就与钢罐接牢了。
使铝片与钢罐接牢的原因是( )A、水结冰时放热使它们焊牢了B、水结冰把它们冻牢了C、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产生较大压力使它们压牢了D、水结冰时放热使它们粘牢了3、在工业生产中,滚动轴承磨损的原因之一是所用的滚珠不是绝对的球形。
为确保滚珠尽可能接近球形,则制造滚珠的最理想条件应该是( )A、在真空中B、没有灰尘的条件下C、在水中D、没有重力的条件下4、下图为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配图,各图反映的气候特征和右图中四地对应正确的是( )A.①—甲 B ②—乙 C ③—丙D ④—丁5、物质A里只有1×1022个分子,在这些分子里共含有2×1022个原子,那么A物质一定是( )A、单质B、纯净物C、混合物D、不能断定6、2004年美国科学家通过勇气号太空车探测出火星大气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化学式为COS)的物质,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硫化羰可作灭火剂B、相同条件下,硫化羰的密度比空气小C、硫化羰溶于水生成一种酸D、硫化羰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生成物为CO2和SO27、2002年12月3日,日本某一材料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碳纳米管温度计”,这种温度计被认定为是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
研究人员在长约10-6m,直径为10-7m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
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镓就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读取温度值。
这种温度计测量的范围可从18℃到490℃,精确度较高,所以它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推测中不正确的是()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16℃至50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B、金属镓的熔点、沸点都很低C、在18℃至490℃之间金属镓的体积与温度变化呈正比D、该温度计也是利用了金属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8、为研究影响家用保温瓶保温效果的因素,某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热水,现测量初始水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末态水温。
改变实验条件,先后共做了6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下列研究方案中符合控制变量方法的是()A、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B、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2、4、6次实验数据C、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2、3次实验数据D、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4、5、6次实验数据9、2007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水利发展与和谐社会”。
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错误的是()A、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杂质B、水中Ca2+、Mg2+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C、用煮沸或蒸馏的方法能降低水的硬度D、含汞、镉、铅的电池会造成水和土壤的污染,所以应倡导废旧电池的统一回收处理10、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空气被水银封闭在h 静置于竖直平面的U型玻璃管内,右管上端开口且足够长,右管内水银面比左管内水银面高h,下列不能使h变大的原因是()A、环境温度升高B、大气压强升高C、沿管壁向右管内加水银D、U型玻璃管自由下落11、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食物颗粒大小种群数量分布。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1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子脊髓13、2005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
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A、原子个数;B、原子种类C、分子种类D、元素种类14、在不传热的容器内装有℃的水,如果用抽气机迅速抽去容器内水面上方的气体,则()ArrayA、水不断蒸发,直到干涸 B、水开始结冰C、水仍维持原状,没有变化D、水温略有升高15、右图所示,为用热敏电阻R 和继电器L 等组成的一个简单的恒温控制电路,其中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电源甲与继电器、热敏电阻等组成控制电路,电源乙与恒温箱加热器(图中未画出)相连接。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选 项A B C D 衔铁P 被吸合下时,恒温箱内的温度变化情况升高 降低 降低 升高 恒温箱内的加热器应接到 A 、B 端 A 、B 端 C 、D 端 C 、D 端16、一个内部含有石块的冰块放在密度为ρ0=0.95×103 kg /m 3的液体中恰好能悬浮.一个底面积为S=10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水,将这含有石块的冰块放入水中后,容器中的水面较原来升高了h 1=2.09厘米.待冰熔化后,水面又下降了h 2=0.1厘米. 若冰的密度0.9×103 kg /m 3,则冰块内石块的密度是A 、3克/厘米3B 、2.7克/厘米3C 、2.5克/厘米3D 、2克/厘米3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16个空,每空2分,共32分)17、夏天正午12 :00时,太阳光竖直ab颗粒状活性碳层方向直射树顶,到下午14 :00时,地面上树影长5米,那么16 :00时,地面的树影长 米,树的高度是 米。
18、右图是市场上出售的活性炭净水器的剖面示意图。
试回答:(1) 其中颗粒状的活性炭层的作用有 。
(2)该净水器的入水口是 (填“a ”或“b ”。
)19、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这个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
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2)小儿招手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产生波动,鱼儿听不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20、如图所示,AB 两端接直流稳压电源,U AB =100V ,R 0=40Ω,滑动变阻器总电阻R =20Ω,当滑动片处于变阻器中点时,C 、D 两端电压U CD 为_____V ,通过电阻R 0的电流为_____A 。
2l 、将一定量的NaOH 与NaHCO 3的混合物X ,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CO 2的气体0V1L(V1≠0)。
将反应后的固体残渣Y与过量盐酸反应,又生成CO2V2L.(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已知22.4L的CO2气体质量为44克)(1) Y的成分是。
A、Na2CO3与NaOHB、Na2CO3与NaHCO3C、NaOHD、Na2CO3;(2) V1与V2的大小关系是(填选项序号)A、V1>V2B、V1<V2C、V1=V2D、无法确定(3) X中NaOH和NaHCO3物质的质量之比为;(4) Y的质量是g。
22、在有摩擦的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A,在木块的两侧用细线分别通过定滑轮挂2个重物B和C,B和C的质量分别为200g和300g,C是一个长为l0 cm的圆柱体,而且一部分浸在水槽的水中,整个装置如图所示,在图示状态下,木块A及物体B和C均静止,这时测得重物C的上表面到水面的距离为6cm,如果用滴管慢慢地向水槽中注水,当重物C上表面和水面相距3cm 时,木块开始运动,再使状态复原,这时拔去水槽下面的栓塞,水慢慢流出,当重物C上表面与水面相距7cm时,木块又开始运动,若线和滑轮的摩擦不计,问:木块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重物C的密度为,在初始状态(重物C上表面距水面6cm)时,木块A所受桌面的摩擦力为。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题,每空2分,共38分)23、右图曲线A表示甘蓝的一张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同一种甘蓝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
回答:(1)曲线ab段表示的含义是(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蔬菜甘蓝,温室温度控制在最为适宜;(3)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甘蓝的产量,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并结合图,你认为晚上可以采取的措施是;(4)在北京培育出的优良甘蓝品种,引种到西藏后,叶球的质量增加了许多。
请从代谢角度分析甘蓝增重的原因。
24、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在探究碱的性质时发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可溶性碱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他们想进一步探究:不溶性的氢氧化镁是否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为此,他们将适量的氢氧化镁加入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搅拌,然后向浑浊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又消失了。
四位同学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上述酚酞试液变红、红色又消失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小明:可能是个偶然现象。
小东:可能是浑浊液体中的固体氢氧化镁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镁沉降后溶液就变无色了。
小花: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也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小红:可能是在热水中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溶液中OH-离子较多,使酚酞试液变红;过一会儿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OH-离子变少,酚酞试液又变无色。
(1)对小明猜想“是个偶然现象”,四位同学都认为可以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现象。
他们的方法是:(2)小花认为小东的猜想不正确,她从碱使酚酞试液变色的原因上给予了否定:(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小花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的目的吗?中搅拌,滴入酚酞试液,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