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饿的毛毛虫》说课稿

《好饿的毛毛虫》说课稿

说课稿1一、说教材《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充满了诗情与创意的图画书。

它没有太多的文字,而是以孩子感兴趣的图画表现出来。

根据星期几的不同,会吃不同的水果,数量和星期几有关系。

书上还有小洞洞,而且可以看到虫子从小洞洞里爬出来,最后还变成了美丽的蝴蝶。

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语言、科学、数学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融合。

图画生动形象,非常符合小班幼儿天性好奇、爱观察的特点。

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的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更好的发展。

在纲要语言领域中强调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积极的应答环境。

因此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了本次活动,以求达到教育最优化。

二、说目标依据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以及我班孩子的现有经验,我从知识情感、技能方面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欣赏绘本故事、了解毛毛虫的生长以及变成蝴蝶的演变过程。

2、学说“星期X,他吃了X个XX,可它还是饿”。

,3、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感知绘本故事的内容,学说“星期X,它吃了X个XX,它还是饿”难点是了解毛毛虫的演变过程。

为了完成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课件、大书、音乐、视频等三、说教法小班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物体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在活动中我采用演示法、直观教学法、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来进行教学。

从而更好的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通过实物的演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使孩子对绘本内容产生兴趣,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一看,通过谈话,提问的方法学习句式,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体验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既了解了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过程,又体验了和同伴之间合作的愉悦。

大书的使用将阅读活动渗透到今后的阅读活动中四、说学法在本次活动中,先采用分段阅读故事,分段讲述的时候,结合自制的绘本ppt进行故事的讲述。

我通过引导孩子自己观察,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提问帮助孩子让孩子猜一猜,说一说“星X,他吃了X个XX还是饿”,注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再完整欣赏故事、在欣赏故事的时候师幼一起绘制毛毛虫变蝴蝶的循环图,不仅将毛毛虫变蝴蝶的知识直观化了,也能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最后进行表演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本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出示实物,运用了演示法。

目的通过实物的色彩形象的鲜艳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我采用游戏捉迷藏的引导孩子仔细阅读绘本封面。

第二个环节:欣赏故事绘本,理解故事内容1、分段欣赏故事这一过程通过ppt课件,让孩子初步了解毛毛虫的生长变化。

学说“星期X,他吃了X个XX,可它还是饿”以此类推进行6以内数的点数。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星期一的时候,毛毛虫吃了什么东西?毛毛虫星期一啃了一个苹果,还是饿②星期二的时候,它吃了什么?那它吃了几个呢?星期二啃了两个梨子还是饿③星期三的时候,它吃了什么?它吃了几个呢?④星期四的时候,它可能吃什么?它会吃几个呢?⑤星期五的时候可能会吃些什么呢?会吃了几个呢?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2、完整欣赏故事通过观看绘本视频帮助孩子提炼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绘制生长循环图活动的难点通过孩子喜欢的动画效果直观的演示后,在经过图示的结合一下子就得到了解决。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充分的采纳孩子们的想法,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第三个环节,表演《毛毛虫变蝴蝶》幼儿和教师一起做毛毛虫在地上爬行着去“找东西吃”,吃饱之后开始“吐丝”做成茧把自己包裹起来不动,然后慢慢地破茧而出变成蝴蝶飞起来。

(让幼儿动起来,使幼儿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并且利用游戏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

)六、说教学效果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一开始的捉迷藏游戏环节是孩子们喜欢的,孩子的情绪非常的愉悦。

最后的表演是非常好的。

在轻松中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执教的教学活动是中班的语言活动《好饿的毛毛虫》,在执教过程中有不当的地方,请在座各位多多指教。

绘本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材为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服务的教与学的全过程,使师生共同进步的活动。

《纲要》中指出:“把阅读纳入目标,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阅读前和书写前的技能。

”所以,开展绘本教学的意义是很大的。

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一、说教材内容《好饿的毛毛虫》是个特别优秀的绘本,它色彩鲜艳,图画形象,符合中班幼儿欣赏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性的图画,又能激发幼儿观看的兴趣,引导幼儿更好地了解绘本内容。

从认知角度来看,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的感性认识:书中表现了毛毛虫从卵到幼虫到茧到蝴蝶的整个蜕变过程,还可以感受毛毛虫吃食物的习性与特征。

这无疑是天性爱观察、好奇的孩子最最感兴趣的,也加深了幼儿对绘本故事的印象。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1.通过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毛毛虫的生长及变成蝴蝶的过程。

2.培养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毛毛虫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和动作。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毛毛虫的蜕变过程。

难点:大胆地用动作表现故事。

四、说教学准备1、绘本PPT《好饿的毛毛虫》。

2、自制图片教具“卵—毛毛虫—茧—蝴蝶”。

3、轻音乐第二部分:说教学方法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法和游戏法。

一、直观教学法运用直观、形象的绘本、教具进行观察讨论,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

活动中主要运用绘本以及贴图教具,将整个故事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更容易掌握绘本故事内容。

二、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

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差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游戏法通过音乐游戏“毛毛虫变蝴蝶”,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动作充分表现出来,即可以增加乐趣,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第三部分:说教学过程整个活动分为五大部分,活动流程图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整个活动,使大家一目了然,明白设计意图,下面将其详细说明一下:一、导入故事主角,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绘本故事书,请幼儿观察封面图画(毛毛虫)。

这本书里讲了一条毛毛虫成长的故事。

引起兴趣,引出主题。

二、结合课件,阅读理解绘本。

(一)图1:树叶躺着什么?(小小的蛋)教师解释:小小的蛋我们把这它叫做“卵”。

(二)图2:星期天,暖和的太阳出来了,这时,发出了“啪”的一声,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一条怎样的毛毛虫?(又小又饿)现在它最想干什么?这么小这么瘦的毛毛虫肚子空空的,饿极了,要去找东西吃,它会吃什么东西呢?(三)出示图3-图7提问: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什么食物?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毛毛虫又吃了什么食物?它肚子为什么还是很饿?(四)图8提问:星期六毛毛虫又吃了那些食物?数一数是多少?并引导幼儿进行10以内的点数。

(五)图9提问:毛毛虫吃了绿叶子肚子好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讨论对比前后毛毛虫的表情及变化?(六)图10提问:毛毛虫吃完这么多的东西变成了一条又肥又大的毛毛虫了,它又开始做了什么?(造房子)。

毛毛虫造的房子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做“茧”。

(七)讨论:毛毛虫在茧里睡了两个星期后咬了个洞想挤出来。

提问:从茧里出来的还是以前的毛毛虫吗?让幼儿猜想。

三、教师引导幼儿完成毛毛虫变蝴蝶过程图,进一步掌握变化过程四、利用图片教具展示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自然生长规律。

(引导幼儿说出卵-毛毛虫-茧-蝴蝶-卵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五、游戏:毛毛虫变蝴蝶请幼儿跟随故事情节,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毛毛虫不同阶段的形态和蝴蝶的动作,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好饿的毛毛虫》评课稿下面我就自己的绘本教学《好饿的毛毛虫》的教学活动做以下评价:一、活动目标绘本色彩鲜艳,图画直观形象,符合低年级的特殊孩子欣赏的年龄特点,能激发他们观看的兴趣,引导孩子更好地了解绘本内容。

同时绘本中一些隐含的知识,例如星期、食物等词语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适合特殊孩子去了解。

根据特殊儿童年龄特点制定活动目标,均已达成。

二、活动准备《指南》中明确指出“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准备中朱老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的画面吸引幼儿注意力,鼓励和支持幼儿相互讲述自己喜欢的画面,为每一个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结束部分教师运用纱巾带领幼儿复述故事内容,初步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活动效果较好。

三、活动过程1、活动思路清晰,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环节一:看图讲述故事,环节二:丰富量词,环节三:复述表演故事,各环节充实有效,衔接自然流畅,让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但细节上存在一些小问题,语言的表述过于强调与绘本一致,幼儿用“条”、“节”、“段”做香肠的量词时,教师应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而不是强调数量单位是“条”。

2、“游戏法”学习量词。

中班幼儿是语言发展期,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这一特点,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学习量词并感受了量词的有趣,当老师从百宝箱里拿出图片时,幼儿自然而然地说出:“一块蛋糕”、“一根香肠”等。

3、活动结束部分运用情景表演复述故事。

《指南》中强调“情境性学习对学前儿童尤为重要”在完整讲述故事以后,幼儿已初步了解毛毛虫从卵到蝴蝶的过程,教师巧妙地运用纱巾把幼儿带到情景中,首先用纱巾当树叶,然后当蛹,最后变成美丽的翅膀,幼儿一边用肢体动作表现,一边口头讲述毛毛虫变蝴蝶的生长过程,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愿意主动学习。

四、教师基本功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语言规范简洁,思路清晰,教态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组织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五、教育建议1、活动过程中多给幼儿一些交谈的时间,如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询问和听取他对这件事情的意见等。

2、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认真地倾听并给予回应。

幼儿说“一根香肠”时,教师应问一问,你为什么用“根”做它的数量词,而不是强调与绘本一致要用“条”。

3、游戏“小小魔法师”仅限于呆板的从魔法箱里拿出图片,游戏形式不够吸引幼儿,建议从百宝箱里拿出图片的时候是折起来的,让幼儿对其感到很好奇,有打开看的欲望。

4、最后一个环节,幼儿都非常兴奋,急于表达自己想法,教师应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结合情境提醒幼儿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如: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