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论文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
摘要:二十世纪末,人们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世纪末的尴尬”,率先反思的就是阅读教学。

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在目标上出现了偏差甚至是迷失。

本文重点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确立进行一些探索,寻找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语义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复杂、很深奥,但仔细想想,很简单、很朴素语文教学目标自然是培养“语文人”,这就如同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数学人”,化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化学人”—样。

那么,“语文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换言之,“语文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认为,核心特征应陔是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新课标只提出了概念,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学术定义,只是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高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义素养”。

语文课标起草组负责人巢宗祺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一书中对语文素养的解释是:“‘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概括来说: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大方面,即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两大方面。

语言素养是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精神素养主要指感性
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

前者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后者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的品质等。

关于语文素养的讨论,见诸报刊的文章已经很多,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我们在教学目标上出现了偏差甚至迷失,这样的语文教学算不算得上有效教学呢???? 目前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
第一是目标泛化。

把语文课的地位抬得很高,功能开发得很全,语文课成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民俗、宗教……什么都进来了;笔者曾经拜读过一些知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这些教师平时爱好读书,满腹才气,一站上讲台,就高谈阔论起来,从皇帝说到总统,从哲学说到科学,从建筑说到音乐,洋洋洒洒,侃侃而谈,他们还美其名曰“文化课”,而一些评课专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有深度”、“有厚度”。

其实,从教学有效性来看,这样的语文课只关注到了语文素养中非功用性的一面,却忽视了功用性的一面,凌空蹈虚有余,脚踏实地不足。

案例:有教师这样上《胡同文化》一课:教师先播放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北京的多媒体音像资料,比如播放金韵大鼓《故乡北京》等歌曲,接着由学生分别展示在所谓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有关北京胡同的一些内容,有歌曲,有图片,有背景音乐等。

这堂课确实视觉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兴致也十分高涨,但一节课热热闹闹上下来,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根本看不出来。

第二是目标狭隘化。

和前面的相反,只关注语文素养中功用性
的一面,而忽视非功用性的一面。

即使是功用性的一面,也仅仅指向应试,其他统统被淡化甚至虚化。

于是,语文教学等同于应试教学,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语文教学不是培养“语文人”,而是培养“语文考试人”,即培养会考试的人、能得高分的人。

第三是目标随意化。

郑逸农老师说:“拿到一篇课文,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去上,随意确定教学目标,没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标准。

结果同样一篇课文,这个人这样上,那个人那样上,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他说的是事实,严重的事实。

言及此事,他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说:“有句话叫‘八仙过海,各显神能’。

这个‘神通’是指各自使用的方法和策略,目标则是同一个——‘过海’,而不能有的过海,有的登山,有的飞天。


案例:某教师在教授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时,在分析课文时说,“同学们,我现在要大家回答三个问题,我估计不会有一个同学答得出来:第一,箍桶匠葛朗台是靠多少钱起家的?第二,他留给女儿“暂时保管”的财产有多少?第三,女仆拿侬在他家干了35年,共得了多少报酬?”学生寂然无声,思考未果,然后老师宣布答案:
——葛朗台40岁娶了木板商的女儿,得了400路易。

他用这笔钱贿赂标卖局监督店,并进行投机买卖开始暴发的。

——葛朗台留给女儿“再说保管”的公债是600万,金币是200万,现金10万,加上不动产,财产总额是1900万法郎。

——女仆拿侬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干了35年共得2100法
郎。

她做到第20个年头时,葛朗台发狠赏了她一只旧表。

那么,如何避免教学目标随意化呢?他认为,“其实很简单,只要照着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做就行。

课程标准已经给每类文本确定了明晰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块面中所写到的: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体,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标准》到第三学段就区分出文体的阅读,到第四学段,学段目标明确提出了“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把握文本的不同类型,抓文体特点,从整体上能够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独立的阅读能力就有可能发展,真正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有形成的可能。

也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的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靖慧.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2008.
[3]周雨明.语文教学不能在“人文熏陶”下迷失[j].中国教育学刊,200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