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本节课为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数学思考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做好学生人人爱卫生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渗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的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
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
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 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
解: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
则解得
答:(略)
【思考】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活动方略】
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
学生口答,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 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反馈练习
1.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同学,那么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A.x(x+1)=182 B.x(x-1)=182
C.2x(x+1)=182 D.x(1-x)=182×2
2.一个小组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若全组共送贺卡72张,则这个小组共(). A.12人 B.18人 C.9人 D.10人
【活动方略】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取两名学生上台书写解答过程(或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应用拓展
渗透思想教育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同时我们还要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五、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知识
2.布置作业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一、动物疾病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动物疫病
动物疾病是动物受到外界环境致病因素作用或遗传缺陷,引起机体一系列操作和抗损伤的相互斗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表现出局部或全身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一系列症状,并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经济价值降低。
如:役牛病了就不能使疫,奶牛病了产奶量就会下降,猪病了就不会长肉,反而掉膘等。
(二)动物疾病的分类
1、疾病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致病因素引起的,这些疾病因素称为病因。
病因包括致病的原因和条件(诱因)。
致病原因是指能够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病特征的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
条件是指在疾病的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任何疾病都有其原因,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疾病。
病因学中所指的原因,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内的因素(内因),没有一定的外因,不可能发生相应的疾病。
例如,机械力是外伤的原因;高温是烧伤的原因;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就不可能发生传染病,因此外因与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但是,仅有外因的存在,不一定会有疾病的发生,例如,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外因,如果没有结核菌的入侵,根本无从谈到结核病的发生。
可是,结核菌入侵机体后,能否发生结核病,不取决于内因——机体的状况而定。
除了外因和内因之外,影响疾病发生的还有一些辅助因素。
它们虽然不直接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却能降低动物的机能活动性与防御适应性(抵抗力),或者加强外因的作用,这些因素我们称之为疾病的诱因。
例如,流行性感冒的发生,首先是病原体(外因)入侵机体,动物受气候骤变或受冻等因素影响(诱因),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而在同一条件下,并非全部动物都发生疾病,它还要以动物的抵抗力的强弱(内因)来决定。
所以说:一切疾病都是由于原因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疾病的发生意味着机体内部器官之间和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生紊乱。
并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
但任何变化都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动物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动物健康的标志。
疾病时就是这种统一平恒的破坏,此时表现出机体各器官之间和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改变,协调作用发生障碍或完全破坏,都是完整机体的反应,并且受着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影响。
3、疾病是一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相互斗争的过程
动物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作用时,一方面动物机体受到损伤,发生病理反应;另一方面,机体也必然产生抗损伤的生理反应,以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及造成的损伤。
疾病就是在这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
而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