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液面离肛门小于30厘米.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采取右侧卧位,病变部位:回盲部操作流程评估-解释-准备用物-核对-体位-抬高臀部,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润滑肛门前端-插管-调整滴数.-拔管-操作后处理。

病人平卧一小时.三、操作注意事项①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的卧位插入的深度.让患者排空大便。

②温度要适宜,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③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④灌肠中随时观察病情,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

⑤病人不适及处理:插管时遇阻力,可稍停片刻或将肛管转动一个方向,嘱病人张口深呼吸,待阻力消失后,继续插入。

如病人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可降低灌肠筒高度以减慢溶液流速或暂停片刻,嘱病人张口深呼吸以放松腹肌,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脉速、出冷汗、心慌气促,剧烈腹痛时,应立即停止灌肠,迅速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⑥禁忌症、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灌肠。

⑦记录:在体温单的大便一栏记录灌肠结果,1/E表示灌肠后大便1次,0/E表示灌肠后未排便,11/E表示自行排便1次,灌肠后又排便1次.⑧肝昏迷病员禁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钠潴留的病人禁用生理盐水灌肠;为伤寒病人灌肠液量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cm)。

降温灌肠,液体要保留30分钟后再排便,便后30分钟再测体温并做好记录。

四、保留灌肠操作并发症腹泻:发生原因:①心理因素,患者因担心,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插管时致使肠道痉挛。

②灌肠时对肠粘膜的机械性刺激。

③灌肠后患者不能耐受灌肠的药物性刺激临床表现:腹痛肠痉挛、疲乏或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且粪便多稀薄或不成形呈液体状。

预防及处理:灌肠前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心状态,有无禁忌证,耐心解释保留灌肠的目的,意义,接触心理负担;灌肠前嘱患者排便,以减轻腹压,便于灌肠液的保留和吸收。

对已发生腹泻者,卧床休息,腹部予以保暖,不能自理者一及时予以便盆,每次便后要用软纸擦拭,肛门周围涂保护剂,腹泻严重者给予止泻剂或静脉输液。

五、大量不保留灌肠的并发症1、肠道粘膜损伤、肠道出血发生原因:①肛门插管增加肠道的摩擦,液体石蜡润滑不够,常会遇到插管困难,若强行插入,易引起肠道粘膜损伤。

②使用的肛管粗细不合适或质地较硬,反复插管会引起肠道粘膜水肿,损伤出血。

③患者不配合,精神紧张可导致肛门收缩和外括约肌痉挛,插入困难而致损伤。

④患者因不能忍受肛管在肠道的刺激,自行拔除,动作粗暴而致损伤。

⑤年老体弱、身体一般情况较差、便秘的患者。

因患者高龄,腹肌及肠肌力减退,盆底松弛,职场前突,职场前壁紧贴于肛管上部,容易造成患者直肠前壁损伤。

临床表现:灌肠致肛管、直肠粘膜损伤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肛门疼痛和便血,肛管皮肤损伤表现为插管时肛门部疼痛,直肠损伤表现为胀痛,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外出血或粪便带血丝,伸直排便困难。

预防及处理:灌肠前认真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患者的病情,了解肛管、直肠有无内痔,息肉、肿瘤,患者的意识状态,心理状况,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粗细合适、质地柔韧的肛管,充分润滑肛管头端,注意插管的方法,操作时应顺应肠道解剖结构,注意肛管角度、直肠生理弯曲及其变化,注意手法轻柔,进入要缓慢,忌强行插入,不要来回抽插及反复插管。

出现肛门疼痛,和已发生出血者,立即停止灌肠,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腹痛便血等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血等对症治疗。

2、肠穿孔、肠破裂发生原因:①年老体弱,身体一般情况较差,因高龄,肠蠕动减慢,故直肠内常积滞较多干结大便,压迫肠壁引起肠腔充血水肿,肛管易破。

②某些疾病如慢性炎症导致直肠瓣肥大,肛管容易插破肠壁,有直肠溃疡病史(如溃疡性结直肠炎)肠壁薄弱,灌肠时容易导致穿孔,女性患者子宫后倾后曲,压迫直肠前壁时,直肠前壁变薄,导致灌肠时易发生穿孔。

③操作者专业知识缺乏,未按操作规程操作,操作过程中如插入不畅,可移动肛管的方向,或嘱患者变动一下体位。

3、水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原因:①反复用清水或盐水等灌肠液灌肠时,大量液体经大肠黏膜吸收。

②灌肠后排便异常增多,丢失过多的水、电解质致脱水或低钾、低钠血症。

临床表现:水中毒者早期表现为烦躁不安,继而嗜睡、抽搐、昏迷,查体可见球结膜水肿;脱水患者诉口渴,查体皮肤干燥,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小便减少、尿色加深,低钾血症患者诉软弱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腱反射迟钝或消失,可出现心律失常,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和出现U波。

预防及处理①全面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对患有心、肾疾病、年老或小儿等尤应注意,清洁肠道前,嘱患者合理有效饮食,清洁灌肠时禁用一种液体如清水或盐水反复多次灌洗。

出现腹泻或低钾低钠血症对症处置,可口服或静脉补充电解质液。

4虚脱发生原因:①年老体弱全身状况差或患有严重心肺疾患者。

②灌肠液温度过低,致使肠道痉挛。

③灌肠次数过多,速度多块,液量过大。

④灌肠后排便异常增多,丢失过多的水、电解质使患者发生虚脱。

临床表现①患者突然表现有恶心、头晕、面色苍白、呼吸表浅、全身出冷汗、肌肉松弛,往往瘫倒在地,甚至晕厥、意识不清。

预防及处理:①耐受力差的患者灌肠液温度应稍高于体温,约39-41摄氏度,不可过高或过低,(高热患者灌肠降温者除外)②灌肠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耐受力调节合适的流速与液量,采取低压力,慢流速、低流量的灌肠方法。

③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头晕、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等现象,一旦发生立即停止灌肠,休息,给予温热的糖水饮服,用手指掐人中、内关、针刺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必要时,应用中枢兴奋药可拉明、洛贝林等。

5排便困难发生原因插管的不适,导致排便中枢受抑制。

肛管插入粪块内,使肛管堵塞,导致灌肠失败。

对于大便干结的患者,注入的灌肠液短时间内不能使粪块软化,溶解,因此尽管灌肠液进入患者肠腔内,但直肠内干结的粪块堵塞肛门及直肠,患者仍感觉排便困难。

临床表现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困难,一周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患者常有头痛、乏力、食欲不佳、腹痛、腹胀、直肠坠胀感。

预防及处理:插管前常规用液体石蜡润滑肛管前端,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根据灌肠的目的,选择不同的灌肠液和量,常用溶液有清水、生理盐水、肥皂水及为降温用的冷水或冰水,灌肠时将肛管自肛门插入2-4厘米后打开灌肠夹,在灌肠液流入肠腔的同时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内一定深度(10-15)是灌肠液缓缓流入肠腔。

对于灌肠后排便困难的,首先提供适当的环境及姿势,七尺指导患者腹部环形按摩,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

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合理饮食,粗细搭配。

6、肠道感染:肛管不可重复使用,一人一液一管7、大便失禁发生原因:长时间留置肛管,降低了肛门括约肌的反应,甚至导致肛门括约肌永久性松弛。

清洁灌肠时,患者心情紧张造成排便反射控制障碍。

8、肛周皮肤擦伤9、肠梗阻发生原因:老年人肠管紧张度低,肠壁肌肉萎缩,肠蠕动低下及直肠膨胀受体敏感性差,反应迟钝,造成大量液体潴留,肠管扩张而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患者腹胀、呕吐、肛门五排便排气,查体可闻及气过水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