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考 语文修改病句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中考 语文修改病句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中考语文修改病句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改病句1.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级组织了“寻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观点论辩】现在,很多青少年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不感兴趣,却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请就这一情况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材料探究】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讨论该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提示修改下列材料。

【甲】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的原因,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

在丰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方面,【乙】民间机构和媒体应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精心制作节目,让大家都来观看传统文化习俗。

还有学者认为,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会产生多种积极影响:既能向大量外国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又能让国内游客在各地都感受到端午文化习俗的魅力。

而这一工作需由政府部门牵头,投入才会更有保障,文化精髓才不易被误解或歪曲,因而更容易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习俗联想】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

(只填序号)①银花火树开元夜②避恶遍插茱萸枝③几处笙歌留朗月④角粽投江祭诗魂元宵节:上联:________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端午节: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下联:________中秋节:上联:________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重阳节: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下联:________【答案】(1)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

理由:①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③有利于亲情、乡情、民族情感的培养;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⑤有利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2)删掉“的原因”;观看;关注(3)①;④;③;②【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题虽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也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观点要明确,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要围绕“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等阐述理由;③语言要连贯、准确。

(2)【甲】主谓搭配不当,应将“的原因”删掉。

【乙】动宾搭配不当,可将“观看”改为“关注”。

(3)①元夜即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灯节;②“插茱萸”是重阳节习俗;③“朗月”写的是中秋节,因为中秋节有赏月习俗,④“吃粽子”是端午节习俗。

故答案为: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夜,又称上元节、灯节故答案为:⑴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

理由:①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③有利于亲情、乡情、民族情感的培养;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⑤有利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⑵删掉“的原因”;观看;关注⑶① ;④ ;③;②【点评】⑴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⑵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语法角度、语感角度等。

语法角度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运用补法、删法和换法进行合理修改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节日习俗的积累,属于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

当然也可从对联的角度进行分析。

2.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

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①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

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就是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

③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答案】第②句有语病,修改意见:删掉“的过程”;第③句有语病,修改意见:删掉“能否”。

【解析】【分析】②搭配不当,“享受”和“过程”搭配不当,应删去“过程”,这样“享受”和“成果”就搭配恰当了。

③两面对一面,前面是“能否”是两个方面,后面只有一个方面,可删掉“能否”,这样前后就平衡了。

故答案为:第②句有语病,修改意见:删掉“的过程”;第③句有语病,修改意见:删掉“能否”。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病句类型的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出版,预计今秋开学正式进入学校课堂,开展大规模新课程实验。

北京市通州、大兴全区以及海淀、丰台部分学校将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

记者从国家级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小组获悉,由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承担资源整合与编著工作的这套教材共有4册,供高中一、二年级使用。

高一学习《论语》、《孟子》,高二学习《大学·中庸》和《道德经》。

其中《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另外三册则是按主题归类讲解。

如《大学·中庸》一册,分为“慎独”“齐家”“格物致知”“中和”“为政”等章节。

这样的编排体例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入清晰地把握经典,也更能适应高中课堂实际教学的需要。

(1)将材料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2)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首套国学高中教材今秋走进课堂,将原文全本讲解《道德经》。

(2)宾语残缺。

在“把握经典”后面添加“的思想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病辨析修改能力。

一句话新闻要抓住新闻的导语部分,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格式来回答。

(1)首套国学高中教材今秋走进课堂,将原文全本讲解《道德经》。

(2)宾语残缺。

在“把握经典”后面添加“的思想内涵”。

【点评】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指出下面病句的毛病并修改。

①中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②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③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④扬州市歌《茉莉花》具有鲜艳的地方色彩。

【答案】①“分享”与“苦恼”搭配不当,应改为“分担”;②“无时无刻”与“都”搭配不当,应将“都”改为“不”;③“生活水平”与“增强”搭配不当,应将“增强”改为“提高”;④“鲜艳”与“地方色彩”搭配不当,应改为“浓郁”。

【解析】【分析】本题是病句修改的考查。

首先要明白病句的类型有哪些,然后结合句子“诊断”出具体有什么语病,在此基础上来进行修改。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找出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本题是对搭配不当类型的考查。

【点评】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在结构(搭配、多余残缺、语序、杂糅)、语意(歧义、自相矛盾、指代不明、不合逻辑)上的常见语病类型。

5.下段话中的四句话有语病或不得体,请加以改正。

感谢各位参加我13岁生日晚会。

①看见桌上放着的许多大家送来的生日礼物,②我不禁回忆起了从前的往事。

我尤其想起了我的同桌张晓波,③他是一个多么好的小胖墩啊!他为了帮助我学习数学,竟然放弃了参加奥赛的赛前训练。

在他的帮助下,④我在数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答案】①大家送来的许多生日礼物。

②回忆起从前的事。

③多么好的伙伴、多么好的同学等。

④我在数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优异的成绩)。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病句的修改。

第一句语序混乱,第二句“回忆“与”往事“重复。

第三句称对方为”小胖墩“不得体。

第四句”巨大成就“用词不当。

【点评】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找出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6.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然后在其余三个有语病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加以修改。

A.沙尘暴从蒙古一些沙漠周边的退化草场和旱地刮起,途经河北,到达京津。

B.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冰雪消融,九寨沟的盎然生机又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C.考场内学生们沙沙地答着题,考场外家长们无时无刻都在期盼着自己的孩子满面春风地走出来。

D.看到一个个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1)没有语病的一句是________(2)________句应改为:________。

【答案】(1)A(2)B;“春天来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九寨沟的盎然生机又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C句应改为:“考场内学生们沙沙地答着题,考场外家长们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自己的孩子满面春风地走出来。

”D句应改为:“看到一个个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地工作,我很受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