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因素
2. 湿度
在土壤中湿度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1)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水
2)湿度可控制氧的水平
水充满土壤微孔的80~90%时 土壤从好氧条件转变为厌氧条件
3. 溶解氧
好氧细菌:有氧呼吸的电子受体
好氧性异养菌:以有机污染物为底物
好氧性自养菌:以还原态的无机物为底物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好氧微生物降解
好氧生物处理
几小时内能降解海上溢油的2/3的烃类
而自然消除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超级质粒的构建过程 在选择性培养基上 通过接合使质粒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 2. 降解性质粒DNA的体外重组 从供体细胞基因组中分离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 重组质粒转移到受体菌 目的基因表达
E. coli是广泛使用的受体菌
遗传背景最基础、致病性弱、容易培养
第八节 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因素 被降解化合物的种类及浓度
微生物群体的活性,如群体的相互作用 直接控制反应速度的环境因素
• 一. 有机物结构与生物可降解性 • 1. 链烃比环烃易生物降解 • • 2. 不饱和烃比饱和烃易分解 3. 主链上个别碳原子被其他元素所取代
•
•
会增加对生物氧化的抵抗力
4. 碳支链对代谢作用有一定影响
第九节 生物降解的遗传基础及工程菌
一. 生物降解与降解质粒
抗药性质粒、降解性质粒和载体质粒
70年代,从许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
细菌中发现降解质粒
降解质粒编码降解酶
许多可诱导生物降解酶系均是由质粒分为四类) 1.石油降解质粒( Pseudomonas ) 编码降解石油、及衍生物如樟脑、辛烷、 奈、水杨酸盐、甲苯和二甲苯等 2. 农药降解质粒,如降解2,4-D,六六六等 3. 工业化工污染物的降解质粒 氯联苯和尼龙低聚体降解质粒 4. 抗重金属离子的质粒 有些降解质粒具有结合转移的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意义
•
•
5. 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量及碳链长短
影响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
• 二. 有机物结构影响生物降解性的原因 1. 空间阻碍: 胞外酶难以接触到易降解部分 2. 毒性抑制
不同取代基团具有不同毒性
3. 增加反应步骤
支链的增加会降低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4. 有机物吸收、运输到细胞内方式
• 三. 微生物混合培养与生物降解 1. 混合菌株之间的协同作用 好氧菌之间、厌氧菌之间、细菌之间 细菌与真菌之间 工业废水污染物成分复杂
提高复杂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率
对多种污染物进行降解
1. 互生机制
单独均可降解 混合培养增加效率
芳环类化合物的降解需要多种酶
不同微生物产生的酶有差异
共同的作用提高了降解效率
• 2. 共生机制
单独不能降解,共同培养可降解
对方提供: 生长因子、能利用的碳源 消除有毒中间产物、保持pH平衡 消除反馈抑制等
• 五. 影响微生物生物降解的环境因素
氧化速率高,必须满足微生物对氧的需要
兼性厌氧细菌: 有氧时有氧呼吸 无氧时进行发酵 电子受体:氧 电子受体:有机物
反硝化细菌(硝酸盐还原细菌) 有氧时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
当缺氧时无氧呼吸氧化葡萄糖等
NO3-本身被还原为分子氮,污水除碳与脱氮
厌氧细菌 不需要氧 有氧条件产生阴离子自由基,对细胞有毒害
污染物降解的生化过程
3. 测试和分析方法:精确判断修复程度
4. 生物毒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毒性分析
有毒污染物降解、转化过程中毒性问题
三. 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1.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 1)土著微生物(native microorganisms) 降解污染物的潜力最大 外来微生物在环境中难以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 工程菌的应用受到严格的限制 化学物品的降解是分步进行的 需要多种酶和多种微生物的参与
1. 温度 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速率
嗜冷菌(psychrophiles)最适温度15 °C以下
耐冷菌(psychrotroph)最适温度15~20 °C
中温菌(mesophiles)最适温度20~40 °C
嗜热菌( thermophiles )最适温度45 °C以上 超嗜热菌(hyperthermophiles)最适温度80 °C 影响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固相液,溶解度
混合菌更具价值
• 2. 单一微生物容易产生有毒的末端产物
•
•
这种毒物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氧化甲烷的微生物群落由四种菌组成
• Pseudomonas sp 将甲烷氧化甲醇 (抑制生长)
• 生丝微菌属成员利用甲醇作为生长基质
• 其他两种微生物的作用还不清楚
• 这四种类型的微生物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 四.混合菌培养的机制
一.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 欧美发达国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 治理大面积污染的一种有价值方法 1. 环境影响小,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2. 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 3. 应用范围有独特优势,地下,建筑物下等地 4. 可同时处理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5. 费用低
二. 综合科学 1. 工程科学:为微生物提供最合适微环境 并促进污染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接触 2. 微生物学: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鼓气、翻土、向土壤中添加产氧剂 (如双氧水、固体过氧化物)
3)共代谢基质 一株 Pseudomonas sp. 以甲苯作为生长基质时, 可以对三氯已烯共代谢降解
4)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淋失与吸附、溶解性、挥发、生物降解
化学反应等方面
5)污染现场和土壤板结 土壤空隙大小、连续度、气水比例 影响污染物的迁移 土壤特性和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影响污染物在气水两相的相对活性 无机颗粒能吸附有机污染物 提供一个反应表面 有机固体能吸附阻留在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给受体菌,使之在0 °C 能降解甲苯
2. 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1)微生物营养盐 微生物生长繁殖营养要求 而污染物只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土壤、地下水,氮、磷限制因素 添加营养物:合适的形式(能够利用) 适合的比例
2) 电子受体 种类和浓度 主要有三类电子受体 氧 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 无机酸根如硝酸根和硫酸根
三. 工程菌的构建 针对某些特定的污染物构建基因工程菌 直接分离的菌种降解活性水平一般较低 遗传改造,定向选育超级工程菌 利用降解性质粒的相容性 把降解不同底物的质粒组合到一个菌株中 使之能够降解多种污染物
1. 构建带有多个质粒的新菌株 将降解萘(NAH)、水杨酸(SAL) 辛烷(OCT)和樟脑(CAM)的质粒组合 到一个Pseudomonas sp., 构建降解脂肪烃、芳烃、萜和多环芳烃菌株 超级细菌降解石油的速度快、效率高
容易在环境中检测、适宜作为污水处理菌 将尼龙降解质粒(pOAD2)和pBR322 分别用Hind III酶切后连接 将重组质粒转移到 E.coli
第十节
生物修复技术(Bioremediation)
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污染物现场降解转化 为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 天然微生物自然降解转化过程很慢 自然条件下: 溶解氧不足,营养盐缺乏 缺乏高效降解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生长缓慢等因素
四. 生物修复应用实例 1989年4.2104原油泄漏在阿拉斯加海岸 在受污染海滩添加两种亲油的微生物营养成分
分析效果
结果:异养菌、石油降解菌增加1~2个数量级
石油污染物降解速度提高了2~3倍
净化过程加快了两个月
•
•
2)外来微生物(foreign microorganisms) 向污染环境接种一些降解污染物的高效菌 受到土著微生物的竞争 大量接种形成优势
3)基因工程菌( gene engineering microorganism)
降解基因能有效地降解污染物
将甲苯降解基因从Pseudomonas putida中转移
缺少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产甲烷细菌
厌氧条件降解废水有机物产生甲烷
4. 酸碱度 不同 pH 环境存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物 酸性环境: 真菌 中性和碱性环境: 细菌和放线菌 pH 不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溶解状态 5. 盐度 嗜盐菌和耐盐菌,不同环境微生物的适应性 6. 吸附作用和沉积物 污染物被其他物质所吸附形成络和物 影响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