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陆建国
肇庆职业学校
2003年9月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陆建国
肇庆职业学校
摘要:本文通过学生、教学过程、教材等方面分析计算机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从硬件条件、教学过程、上机、课后辅导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思维能力
计算机教学传授计算机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

中国古代就有人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教人以渔,则将终身受用无穷。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是“授人以渔”,避免进行填鸭式教学,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

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通过推理思维活动,使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课本没有的知识,体验到成功和获得知识的喜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一、计算机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对计算机知识只会死记硬背,缺乏理解能力,很难运用课本和计算机上机手册中有关的计算机数据、图表、结构等进行思考、分析、解答问题,更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解《数据库原理和应用》时,学生一般都能听懂,但最后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上机时,又毫无头绪了。

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则是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1、从学生角度来看,职业中学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自信心,学习自觉性、目的性不强。

2、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对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启发思维方面:(1)启发流于形式,往往启而不发,误以为提问就是启发教学,将“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2)启发步子小,没有思考空间。

(3)启发思路单一,制约学生的独立思考,约束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从计算机教材来看,教材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计算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但目前的计算机教材只要求学生学习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对计算机每一种软件的基本思想却并不加以强调。

另外,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学生对课文毫无兴趣。

再者,教材中缺乏让学生参与主观实践活动的内容,学生缺乏主观地实践活动,只是机械地死记硬背操作步骤,对计算机没有直观认识,导致思维的局限性,
对计算机问题的分析能力越来越差。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二、计算机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1、学校应尽量提供多媒体教室上计算机课程。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是计算机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

计算机课程的理论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

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学生可以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迅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刺激了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总是处在兴奋状态之中,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发挥了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教学中那些静止的内容动态化,把抽象的逻辑思维与感性认识联系在一起,这样,复杂的内容在生动活泼的动态教学中,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走进知识殿堂,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因此,建立计算机专用多媒体教室,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教学中,还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某些枯燥、晦涩、抽象的计算机
概念、原理、规律、数据等形象化,使各种计算机概念更加具体生动,以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联系思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上机练习,题目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力,难易兼顾,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比如,部分学生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因此题目不能单一,必须照顾他们的情况,使之各有所得。

又比如,在指法练习和汉字输入教学中,我运用软件,根据他们的速度正确率给予打分,由电脑评分,他们的好奇心很大,又因为要比赛,他们的兴致高涨,因此,在练习中相当的认真、投入,提高了打字的速度和质量。

学生在积极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这时适当给予提示,引导他们利用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其逐步养成独立自学能力。

与此同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收敛思维能力。

其过程如图所示:
3、教学中多运用比较法,为思维架桥铺路。

计算机教学中接触到大量的计算机概念、原理、规律、特征,对许多初学者来说,常常容易混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去揭示每一个概念、原理、规律、特征的内涵,思维的活力得到调动,混淆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而比较法,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

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和联系,以加深对不同概念的理解,并起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命令时,我把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索引命令和排序命令放在一起讲解,讲解时的方法就是通过两个例子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自己从中去找出这两条命令间的差异和联系,然后我再进行总结:经排序以后记录的记录号都改变了,表示记录的物理位置改变了,而索引文件只是给出逻辑次序,记录在磁盘上的物理位置是不改变的。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比较法只要运用得当,注意选择比较对象和比较方法,几乎是无处不可用。

4、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况,推动学生进行思考。

教学中发现,学生除了在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较常发问外,在听讲,复习过程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现象,而提不出问题,学习永不可能深入,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和培养。

如何给学生注入思维动力呢?一方面,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多方鼓励学生生疑、好问。

另一方面,教师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步步设问,使教学过程成为生疑—解疑的过程。

我在
教学过程中,基本采取讲授演示——实践——验证——拓宽的模式。

每一步骤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教师的讲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条命令的使用,一个概念的理解,更为重视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利用已有的资源来获取与这条命令、这个慨念相关的信息以便掌握使用它。

例如,在讲授如何建立一个数据库的时候,我强调的不是命令格式和使用步骤的记忆,而是要求学生在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目标的前提下时刻关注计算机屏幕上的提示信息。

为此,授课时,我先提出所需解决的问题,也既要达到的目的,然后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即应讲授的命令,简单加以分析后就进入上机演示阶段,在演示时,以或讲解或提问的方式对屏幕上的有关信息加以分析,并从中明确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并根据系统的提示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下一步操作。

经过这样的演示后,学生的头脑中基本上已形成一条合理清晰的思路,此时马上上机实践,经过一番模仿、思索、尝试的练习,这一知识点就得以内化了。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在理解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方法的基础上拓宽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实践验证,并对比总结。

通过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一条条命令,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就是:首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我要做什么?”“我现在的系统状态如何?”“用什么命令或功能比较合适?”,找到答案后,余下的一切就按系统提示操作即可。

当他们具备了这种思维方式后,再去学一种新的软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机实践中总会有各式各样的错误产生,鼓励
学生多练习多实践,勇于提问勤于思考,教导学生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出错,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

5、课后辅导中注意指引正确的思路,避免思维陷入盲目性。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有不得要领甚至答非所问的现象,它提醒教师注意:学生思维紊乱,陷入盲目性的现象是经常和普遍存在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指导和训练,把学生的思考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使学生学会用最简单、最合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有一个男生勤学好问,可是成绩就是不理想,经过观察,其原因是思维天马行空,路子很多,但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经过多次引导,他取得比较大的进步。

三、结束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