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共点力的平衡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2.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重点)3.学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平衡问题.(难点)重点分析: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难点分析:求解三个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采用图解法,即先做出两个变力的合力(应该与不变的那个力等大反向)然后过合力的末端画方向不变的那个力的平行线,另外一个变力的末端必落在该平行线上,这样就能很直观的判断两个变力是如何变化的了,如果涉及到最小直的问题,还可以采用解析法,即采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突破策略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用图解法解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1)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基本方法,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①若出现直角三角形,常用三角函数表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②若给定条件中有长度条件,常用力组成的三角形(矢量三角形)与长度组成的三角形(几何三角形)的相似比求解。
(2)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分析力的最小值问题的规律:①若已知F合的方向、大小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则另一分力F2的最小值的条件为F1⊥F2;②若已知F合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方向,则另一分力F2的最小值的条件为F2⊥F合。
教学过程温度而知新:1共点力的概念2如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课前小游戏:小孩子抢东西,两个同学展示,三个同学展示。
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新课讲授:一、平衡状态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2.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1)静止状态特征:v=0、a=0.(2)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特征:v不变,a=0二、共点力平衡条件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直接得出结论1.二力平衡: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以致用:1: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 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大小为2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B.大小为1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C.大小为2 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D.大小为2 N,方向竖直向上探究:细线OA与竖直方向成45°角,细线OB水平,细线OC下端悬挂物体,物体质量的质量为100g。
力F OC F OB F OA大小OA OB任务2:求F OA和F OC的合力任务3:求F OC和F OB的合力任务4:将F OC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求两分力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求合力及任务4的分力2.三个力平衡条件:物体受3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这三个矢量可以构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矢量三角形。
学以致用:2.如图所示,一只蜗牛沿着葡萄枝缓慢爬行,若葡萄枝的倾角斜为α,则葡萄枝对重为G的蜗牛的作用力为:()A.GSinαB.GCosαC.小于G D.G拓展:更换水平绳OB使连接点B向上移动而保持O点的位置和OA绳的位置不变,则在B 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B的拉力,绳OA的拉力如何变化动态平衡问题“动态平衡”是指物体所受的力一部分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定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动”化为“静”,“静”中求“动”.小结:1.图解法(1)特征:三个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一个力方向不变。
(2)处理方法:抓住力的平行四边形中的不变量观察变化量对平行四边形的影响3.重要推论:物体在n个共点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力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合力均为零.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n个力等值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问题1:n个共点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否可行?问题2:你能想到的方法是什么?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物块ABC,∠BAC=α,AB边靠在竖直墙面上,F是垂直于斜面AC的推力.物块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1).现物块沿墙面匀速上滑,则求物块受到的的支持力及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归纳总结:应用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物体、质点或绳的结点等).(2)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判定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4)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列出平衡方程.(5)求解方程,并讨论结果.课后作业:1.如图所示,一重为8 N的球固定在AB杆的上端,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6 N,则AB杆对球作用力的大小为( )A.6 N B.8 NC.10 N D.12 N2.(多选)如图所示,两物体A、B如图连接且处于静止状态,现在给B施加一个水平力F,使B缓慢移动,物体A始终静止在地面上,则此过程中有( )A.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逐渐变小B.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不变C.绳的拉力逐渐变大D.地面对A的作用力保持不变3.某物体受四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保持其他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使另一个大小为F的力的方向转过90°,则欲使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必须再加上一个力,大小为( )A.F B.2FC.2F D.3F4.用一轻绳将小球P系于光滑墙壁上的O点,在墙壁和球P之间夹有一长方体物块Q,如图所示.P、Q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受3个力B.Q受3个力C.若绳子变长,绳子的拉力将变小D.若绳子变短,Q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5.如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 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 N,方向沿斜面向上C.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N,方向竖直向上D.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6.如图甲所示,轻绳AD跨过固定在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ACB=30°,如图乙中轻杆HG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通过细绳EG拉住,EG 与水平方向也成30°,轻杆的G点用细绳GK也挂住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求:细绳AC段的张力F AC与细绳EG的拉力F EG之比.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学习了“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等基础知识,已经具有一些分析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处理平衡问题,利用平衡条件来解题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由于高一学生对受力分析理解不透彻,不能灵活应用正交分解法,所以还不能很灵活地使用。
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2.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重点)3.学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平衡问题.(难点)重点分析: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难点分析:求解三个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采用图解法,即先做出两个变力的合力(应该与不变的那个力等大反向)然后过合力的末端画方向不变的那个力的平行线,另外一个变力的末端必落在该平行线上,这样就能很直观的判断两个变力是如何变化的了,如果涉及到最小直的问题,还可以采用解析法,即采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突破策略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处理平衡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
2.通过平衡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平衡问题中的平衡美、对称美等美育教育。
效果分析演示实验的效果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解题中便于用图解法。
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难点分析:求解三个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采用图解法,即先做出两个变力的合力(应该与不变的那个力等大反向)然后过合力的末端画方向不变的那个力的平行线,另外一个变力的末端必落在该平行线上,这样就能很直观的判断两个变力是如何变化的了,如果涉及到最小直的问题,还可以采用解析法,即采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共点力的平衡的教材分析共点力的平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内容。
其主要内容是对共点力平衡状态的进一步理解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在前几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物体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平衡态。
要解决好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问题,受力分析是基础,也是关键。
教材列举了两个例题,不仅要让学生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更是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共点力物体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因此,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知识脉络生活中的平衡现象,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重点)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平衡问题.(难点)1共点力的概念2如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新课讲授:一、平衡状态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或状态.2.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1)静止状态特征:v=、a=.(2)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特征:v≠0,a=二、共点力平衡条件1.二力平衡:学以致用:1: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 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大小为2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B.大小为1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C.大小为2 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D.大小为2 N,方向竖直向上2.三力平衡:探究:细线OA与竖直方向成45°角,细线OB水平,细线OC下端悬挂物体,物力F OA F OB F OC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编制:大小OA OB任务2:求F OA和F OC的合力任务3:求F OC和F OB的合力任务4:将F OC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求两分力的大小结论2:三个力平衡条件:学以致用:2.如图所示,一只蜗牛沿着葡萄枝缓慢爬行,若葡萄枝的倾角斜为α,则葡萄枝对重为G的蜗牛的作用力为:()A.GSinαB.GCosαC.小于G 拓展:更换水平绳OB使连接点B向上移动而保持O点的位置和OA绳的位置不变,则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B的拉力,绳OA的拉力如何变化动态平衡问题“动态平衡”是指物体所受的力一部分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定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动”化为“静”,“静”中求“动”.图解法:(1)特征:(2)处理方法:3.重要推论:物体在n个共点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力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合力均为零.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n个力等值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问题1:n个共点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否可行?问题2:你能想到的方法是什么?学以致用:3如图所示,质量为m、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物块ABC,∠BAC=α,AB边靠在竖直墙面上,F是垂直于斜面AC的推力.物块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1).现物块沿墙面匀速上滑,则求物块受到的的支持力及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归纳总结:应用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课后作业:1.如图所示,一重为8 N的球固定在AB杆的上端,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6 N,则AB杆对球作用力的大小为()A.6 N B.8 NC.10 N D.12 N2.(多选)如图所示,两物体A、B如图连接且处于静止状态,现在给B施加一个水平力F,使B缓慢移动,物体A始终静止在地面上,则此过程中有() A.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逐渐变小B.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不变C.绳的拉力逐渐变大D.地面对A的作用力保持不变3.某物体受四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保持其他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使另一个大小为F的力的方向转过90°,则欲使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必须再加上一个力,大小为()A.F B.2FC.2F D.3F4.用一轻绳将小球P系于光滑墙壁上的O点,在墙壁和球P之间夹有一长方体物块Q,如图所示.P、Q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受3个力B.Q受3个力C.若绳子变长,绳子的拉力将变小D.若绳子变短,Q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5.如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 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 N,方向沿斜面向上C.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竖直向上D.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6.如图甲所示,轻绳AD跨过固定在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ACB=30°,如图乙中轻杆HG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通过细绳EG拉住,EG与水平方向也成30°,轻杆的G点用细绳GK也挂住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求:细绳AC段的张力F AC与细绳EG的拉力F EG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