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二:克己复礼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二、课文梳理1.“仁”是什么?颜渊问仁(12.1)——克己复礼为仁(“礼”即“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2.“礼”是什么?周监于二代(3.14)——周礼(周代的礼仪制度)甚矣吾衰也(7.5)——极力推崇“周礼”3.为什么要恢复“周礼”?(因为当前礼崩乐坏)八佾舞于庭(3.1)——痛斥僭越天子礼仪觚不觚(6.25)——感叹礼崩乐坏天下有道(16.2)——暗示天下无道卫君待子而为政(13.3)——说明名不正、言不顺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暗示等级制度破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4.如何恢复“周礼”?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严明等级制度(君君,臣臣)其为人也孝弟(1.2)——要求为人孝弟(“孝弟”是“仁之本”)(“孝”什么?如何做到“孝”?)子夏问孝(2.8)——“孝”不仅能“服其劳”“先生馔”(基础),更能保持“色”(心敬,保持和颜悦色)三年之丧(17.21)——“孝”强调“三年之丧”的礼(“礼”与“仁”是什么关系?)礼云礼云(17.11)——强调“礼乐”不在外在形式,(而在内心)。
人而不仁(3.3)——强调仁是礼乐的内核,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
三、重要思想陈述(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四、练习训练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材料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⑴如果卫国国君要孔子去治理国家,孔子打算从哪件事做起?⑵结合子路和孔子对话的背景,简要分析孔子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5.(2015·浙江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①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②孔子赞《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于《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于《论语》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又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圣人以名立教,未尝恶人之名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 (1)分别解释上面两则材料中“名”的含义。
(4分)(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分析评价孔子对“名”的看法。
(6分)6.(2015·台州市高三期末质量评估)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的“仁”和“礼”的理解。
(4分)(2)宋儒认为“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理解符合孔子的原意吗?(6分)7.(2015·温州市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注】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孝经·纪孝行》) 【注】丑:民众。
(1)上述两则材料中对“孝”的看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4分)《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评价下面这则新闻中李某的“孝行”。
(6分)“浙江在线”宁波1月31日讯李某从小家庭环境就不好,父母为了培养他一直辛苦奔波。
而懂事的李某也很体谅父母,早早就打工贴补家用,周围邻居也一直夸李某是一个孝顺父母、知道感恩的好儿子。
但前几年,李某的母亲不幸身染重病,昂贵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经济窘迫的家庭愈发捉襟见肘。
眼看着家里再不筹集出医药费,李某的母亲病情将会恶化,这个孝顺的儿子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钱,竟然不惜铤而走险加入贩毒的行列,最终被民警查获,沦为阶下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2015·浙大附中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①“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祭义》) ②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③春节长假刚过完没几天,南京秦淮警方就接到了不少老人发生意外的警情,更有甚者,两位老人居然不约而同选择了轻生。
民警了解到,这些老人大多是空巢老人,随着假期结束,儿女们各奔东西,他们最容易在这个阶段发生意外。
(1)上文《礼记》和《论语》中都认为真正的孝应该怎么做?(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论述“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