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3No.9Sep.2012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从苏联解体到俄罗斯社会的不断转型,民族自决的权利被逐渐限定,民主化不断被推向前台,民族文化作为俄罗斯历史遗留下来的结构性资源应该首先得到保护和开发。
于是,俄罗斯联邦将苏联时期摒弃的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提到俄罗斯民族发展的议程之中,并且高屋建瓴,广为实施。
从俄联邦通过《民族文化自治法》至2008年,鞑靼人共创建了106个民族文化自治组织,犹太人、日耳曼人、亚美尼亚人、乌克兰人、朝鲜人、阿塞拜疆人、白俄罗斯人、楚瓦什人和茨冈人创建的民族文化自治组织总计也有330多个[1]。
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是俄罗斯民族复兴和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思想高涨和富于创造性的主要手段。
从俄罗斯联邦制定民族政策的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制定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思路,是在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特征,保护他们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传承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建构的。
与20世纪初机会主义思潮下的民族文化自治纲领的实质性内容不同,民族文化自治中的民族利益和民主权利无法逾越当时的政治时事,成了为唯心主义、改良主义和民族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对抗,否认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为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政策而效力的工具。
如果俄罗斯按照教条主义实施民族文化自治的话,即使在当前背景下也是与俄罗斯的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相违背的。
那么,俄罗斯联邦的民族文化自治是怎么继承和发展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民族文化自治(一)民族文化自治在苏联的不可实施性苏联时期民族问题数症并存,唯独在民族文化自治上,没有出现偏颇之处,这和苏共一直以来的方针政策与路径归属有联系。
苏联以建立社会主义的“自由的民族的联盟”为初衷,与一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行为相敌视,即使苏联自列宁以后的各届领导人对民族问题认识是形而上的,处理民族问题时,时而偏左、时而偏右,但是最终都是以共产主义为目标。
“民族文化自治”最初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领袖鲍威尔和伦纳尔在1899年的布隆代表大会上提出纲领并通过的一项政治性纲领。
透过其纲领可以清晰地发现民族文化自治纲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纲领”[2],这就致使苏联的发展路径与之肃清了界限。
在苏联共产主义视阈下的民族关系,决定了民族文化自治的不可实施性。
苏维埃的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广大无产阶级团结和斗争的结果,无产阶级中的各个民族是以一个团结的整体,以融洽的民族关系受到社会各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广泛的关注。
而民族文化自治却否认民族中存在的阶级性,并且将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等脱离开来,使被压迫民族的自治局限于学校、宗教等等领域,这种自治即意味着每一个地方的无产阶级将按民族区别而支离分散,实质是把工人阶级关闭在本民族的范围内。
这就制造了民族隔阂,破坏了团结和统一,把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按民族性格划分为不同的民族集团,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3]。
从上述苏联的联邦政策和民族关系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抵制可以看出,苏联时期对民族文化自治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民族文化自治虽然是第二国际资本主义的改良纲领,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然而毕竟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作为苏维埃联邦来说,它拥有众多的民族,需要一个对各个民族文化充分肯定的态度,而剑走偏锋取民族自决殊不知其利害程度。
民族自决在推行的过程中激化了民族主义情绪,复杂化了民族问题,即使后来苏联各个时期的领导人都发现了这点,但是由于世界环境的困扰、历史污垢的积淀、社会矛盾的激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也挽救不了苏联解体的结局。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批判民族文化自治作为鲍威尔的设论,列宁首先批判了他以绝对的教育事业管理民族事务这一错误观点。
列宁认为鲍威尔的民族文化自治的实质是按民族分学校,通过这种办法确定民族成分,并且学校是独立的不受国家管理的。
列宁对于此实质性特征提出了三个角度的质问,首先认为民族文化自治体现了形而上的片面性,没有认识到事物发展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评析何鹏(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75000)摘要: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是俄罗斯民族复兴和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思想高涨和富于创造性的主要手段。
从俄罗斯联邦制定民族政策的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制定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思路,是在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特征,保护他们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传承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建构的。
本文评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并对其发展走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发展中图分类号:D7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100-02100--是联系性的,并且这些观点并不适用于苏联。
列宁认为,只要不同的民族住在一国之内,它们在经济上、法律上和生活习惯上就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怎么能把学校教育与这种联系割断呢?其次,这一观点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鼓吹这种思想,尤其是按民族分国民学校,就会分裂、瓦解和削弱工人的队伍;而任何“民族文化自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资本家受到任何分裂和任何削弱的威胁,资本家的子弟有优越的保障条件,他们可以进私立贵族学校,可以专门雇用教师。
再次,民族文化自治是小资产阶级向贵族妥协的工具。
布隆大会上虽然否决了这个纲领,但通过了一个折中的纲领。
列宁尖锐地指出这个折中的纲领,“也是有错误的,有害的”。
斯大林也说:这个纲领虽然还留下一些“地域主义”的痕迹,但它大体上是民族自治的纲领[4]。
因此,民族文化自治由于其纲领具有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性质,一开始就遭到了苏联领导人的极力批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并在苏联的发展中,渐渐隐匿。
二、民族文化自治在俄罗斯联邦的发展苏联时期,民族文化自治被斯大林视为资产阶级鱼目混珠的政策纲领。
因为斯大林认为,这种建立起来的全民族机关只管“文化”问题,不管“政治问题”[5]。
而专门政治性的权利被资产阶级议会掌握。
并且,照施普林格和鲍威尔的意见,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是把这个散处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组成一个共同的包括各阶级的民族联盟[6]。
至于鲍威尔所推崇的“社会主义民族原则”则更是体现了这一点,这个原则在我们看来,就是想用资产阶级的民族原则代替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原则[7]。
由此可见,民族文化自治并不能解决民族问题[8]。
苏联建国以后没有实施民族文化自治,而实行了一种典型的制度性民族主义政策[9]。
从表面上看这些政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例如干部民族化、语言民族化、领土民族化等等,但在具体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其消极意义凸显[10]。
在民族自治区留任的民族干部中,民族干部的比例达90%以上,但是在于稳定民族地区的政治、提高经济发展、处理民族事务等方面的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
苏联政府意识到绝对的保护民族文化、民族权利和民族意识,无益于整个国家的团结,甚至会导致民族分裂。
因此,苏联政府开始提高全民族的“国家意识”。
上世纪30年代末,苏联开始出现了强制推行俄语的趋势,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地方民族主义思想”[11]。
20世纪70年代苏联民族理论界做出权威的描述:同化政策已经使一个讲俄语的“统一的苏维埃民族”形成了。
但20年后的历史却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苏联民族共同体”在国家分裂的多米诺骨牌坍塌之后,一夜间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急剧同化在苏联时期表现出了冲突与分化的一面,使民族问题成了解体的导火索。
而解体后的俄罗斯,汲取了民族文化自治组织扩展的一面,以民主为清泉,以自由为导向注入人民的心坎,灌溉联邦社会的机体,并不断避免复旧和他化。
“梅普”组合以效用和实利之间的相互平衡,打造了现今俄罗斯社会文化相对活跃的局面,给俄罗斯的民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秩序。
强调国家认同的文化手段,也是俄罗斯解决民族问题的策略之一。
俄联邦宪法认为政治权利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而不能加以特殊化,因而民族自决渐渐在俄罗斯联邦的宪法中淡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权利的消弱和民族主义的高涨。
相反,地方民族主义和大俄民族主义相互的竞争、排斥逐渐淡出俄罗斯宪政制度的境遇下,俄罗斯联邦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为了保障民族文化的健康稳定,1994年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正式颁布了一部深刻影响着俄罗斯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法律———《民族文化自治法》。
此法旨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并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12]。
其实行的手段是某个民族可以建立属于俄罗斯公民的社会联合体,以实现独立解决保存民族特色、发展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目的自愿性的组织,并且这些组织得到国家的保护。
民族文化自治维护了俄罗斯联邦的民族团结和统一。
三、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展望民族文化自治是一把双刃剑,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其发展的走向值得关注。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合理性,使人们不断在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之间徘徊。
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设想与政府的合法性建构、制度的嬗变等相互影响,其目的是要使各个民族统一性地建立国家的归属感与荣辱观。
民族文化自治的各种内容、各种行为会在国家构建归属感和荣辱观的积极性实践中不断地发生冲突、融合、竞争、合作、分化、重组等等现象,这些都会深刻影响民族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变迁性。
因此作为多民族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如果预测其民族文化自治发展的结果,无疑是困难的,这是个复合型的问题。
如果以今日欣欣向荣之状来看,其发展动向需要俄罗斯联邦政府继续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地做一些制度安排,在民族问题上选择折中方案,在保证社会生活民主化的同时,从表面的、潜在的、深层的民族问题上探流溯源,避免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
———————————————————参考文献:〔1〕〔12〕王莉.俄罗斯的民族文化自治政策[J].中国民族,2010(12):70,70.〔2〕〔3〕中国史学会河南分会.“史学月刊”丛刊之二·史学问题解答[S].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229,229.〔4〕梁守德.民族解放运动史(1775-1945)[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49.〔5〕〔6〕〔7〕〔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上卷)[C].人民出版社,1979.82,86,89,91.〔9〕关凯.论20世纪90年代初的俄罗斯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1):121.〔10〕〔11〕周秀娟.俄罗斯民族政策的历史反思及启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6,6.(责任编辑孙国军)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