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信社改革5年来的发展情况改革五年来特别是省联社成立五周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截至2009年末,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各类营业机构网点5622家,从业人员 5.9万人,是广东省内营业网点最多、服务面最广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454.99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589.58亿元,存贷款规模在省内各金融机构中位居第二,在全国农信系统中位居第一。
成立五年来,省联社积极推进全省农村金融合作机构改革工作,成绩斐然。
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30亿元央行专项票据全部成功兑付,成为率先完成该项工作的省份之一;资产质量明显提升,不良贷款持续双降;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高,案防制度建设和流程化管理改革工作进展顺利;统一法人工作圆满完成,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广州、东莞、顺德3家农村商业银行于2009年底顺利挂牌营业;经营效益稳步增长,2009年全年,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56.3亿元,经营利润122.48亿元,连续五年实现增长,年均增长额分别为11.97亿元和22.258亿元。
改革五年来个人思想认识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宗旨,积极推动农村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支持广东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 5.8万农信人将始终秉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强化管理、加快发展,竭诚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为构建和谐广东作出更大的贡献。
但是,农村信用社自创立以来,由于其管理体制多变,基础理论研究不够,产权不明,运行机制不良等原因,使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非常落后。
这些问题同样制约着广东省农信联社的发展。
改革五年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2005年8月5日,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承担起了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2006年7月,省联社的派出机构——12家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2006年5月,中共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省农村信用社统一管理、垂直领导的党建体系正式建立。
两年来,省联社切实按照银监会“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农村合作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是否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实际的管理模式,在省政府授权下认真履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带领全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理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
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各项工作。
改革以来,全省扩股达117亿元;全省26家统一法人联社已全部召开了创立大会并挂牌开业;另外72家两级法人联社已参照统一法人的做法,制定并实施了“三会”和高级管理层成员选举、选聘办法,建立了以“三会”、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并规范了“三会”、高级管理层职责、议事规则和程序。
伴随产权改革的推进,全省98家联社成功获得央行专项票据230亿元,占我省发行专项票据额度的97%。
在此基础上,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票据兑付”这一核心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建立票据兑付工作责任制、票据兑付实时监测制度等措施,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票据兑付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省第一批申请票据兑付的4家联社已成功兑付,兑付票据金额达28274万元。
第二批21家联社已在总行审核,预计到2008年,全省大部分联社将成功实现票据兑付。
在经营机制的转换上,两年来,广东省农信社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积极推进“一二三四五”工程,按照“确定一个目标、拓展两个市场、实现三个转变、力争四个突破、把握五个重点”的工作思路,积极加强支农新品种开发,并制定了《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指引(暂行)》等相关管理办法,加大对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的有效投入。
截止2007年9月份,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贷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和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为1897亿元,占全省支农贷款的85%,雄踞全省第一。
2006年,广东省连续遭受强台风重创,给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对此,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对灾后贷款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专款专用和“优先办理、优化手续、优先投放、优惠利率”的“四优”政策,共发放12.71亿元支持受灾贷款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实现了经济效益增长和社会形象提升的“双赢”。
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一)抓现场检查,增强发现问题的主动性。
各信用社、联社、办事处都要成立精干高效的检查组,经常进行现场检查。
每月要召开专项治理分析会,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解决问题。
(二)抓自查和大检查,增强规范性。
检查时做到“五个不漏”。
即不漏一个分社,不漏一个柜员,不漏一笔业务,不漏一个隐患,不漏一个问题。
防(三)抓责任,增强紧迫性。
要认真落实案件防范目标管理责任制,层级签订责任书,要从营业网点主要负责人抓起。
(四)抓分类治理和关键环节,增强针对性。
对大要案多、新案频发、案件风险隐患大的地区,要继续“治标”、“治乱”;对虽有案件风险隐患但不会出现持续高发案件的地区,要实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对案件底数基本已清的地区,重点采取“治本”措施。
各办事处、各联社要按上述标准,把所辖的地区或信用社分为三类,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要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联社和信用社,突出抓好重点环节,如信贷审批、贷后管理、财务(如账户管理)、授权卡管理等。
(五)抓制度,增强执行力。
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坚持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一起抓,构筑防范操作风险、尤其是防范案件风险的内部防线。
加大力度落实干部交流、重要岗位轮换、亲属回避、强制休假等四项制度,今年各单位要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组织实施。
堵(六)抓薄弱环节,增强及时性。
开展“回头看”和“向前看”,及时查找漏洞。
尤其要抓好对易发案件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重点业务和重要人员的隐患排查,特别要检查重要空白凭证、印鉴密押、授权卡或柜员卡、票据审验、查询查复、对账、枪支管理、金库尾箱等薄弱环节,发现漏洞,及时堵塞。
(七)抓整改,增强实效性。
要明确责任、明确措施、限期整改;要分析问题原因,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健全制度。
惩(八)抓双线问责,增强责任意识。
要使每个人都知道,如果在案件专项治理期间顶风作案,必将严惩。
对检查发现或暴露的案件,要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双线问责”,严格追究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同时追究业务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失职责任。
不光管案件专项治理的有责,管业务的也有责,只要管事就有责,权利与责任是对称的。
(九)抓上追两级,增强约束力。
对今年新发案件,要严厉查处,从重处理。
对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要上追两级领导责任。
教(十)抓专项教育,增强合规意识。
今年,要继续深入开展“知荣辱、守法纪,建和谐、树形象”教育活动,具体分四个专题,分四个季度实施。
第一季度是“知荣辱,树形象”教育;第二季度是“反赌博”教育,每个单位都要组织员工签定反赌博责任书;第三季度是“合规守法”教育;第四季度是“树五求,建和谐”教育。
每个单位要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主管领导要给员工作辅导报告,并利用典型进行教育。
(十一)抓家访,增强工作人性化。
推行领导对员工“家访制”,全面掌握干部员工队伍状况,加强对干部员工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家访工作,各单位要有制度,有措施,有效果。
(十二)抓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导向性。
今年是全省农信社文化建设巩固深化年,要围绕“合规、和谐”主题,大力弘扬求进、求新、求合、求严、求实的“五求”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案件专项治理、提高内控能力有机结合。
农信社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及方向一)加强形象建设。
一是创办了内部刊物《现代信合》,为理论研究创建平台,营造良好的理论研讨氛围。
二是以省联社名义组织开展了全省农村信用社系列宣传活动。
(二)加强理事会建设。
成立了理事会改革发展、薪酬、提名、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稽核监督等专门委员会和日常办事机构,并建立健全了相关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科学制定了省联社的人事和薪酬制度。
二是从政府机关、其他金融机构和高等院校引进了大量的业务骨干和高素质人才充实员工队伍。
三是准备着手筹建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培训中心,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
(四)积极筹建资金营运中心。
为解决全系统流动性过剩问题,为富余资金寻找出路,省联社在成立不久就将成立资金营运中心列入议事日程。
目前资金营运中心所需的制度建设、人员选调、工作步骤、部门配合、流程管理等方面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即将投入营运。
共享改革成果的情况改革没有止境,发展没有坦途,广东农信社将按既定的目标继续推进改革不动摇。
据透露,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广东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精神制定的《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
《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胜利;到2010年,全省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财务风险、支付风险和案件风险基本化解,股金保持稳定;到2010年,全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较为完善,服务手段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稳中有所提高,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得到巩固;到2010年,基本建立突出区域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文化体系,形成自主发展、完善、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以人为本、和谐农信”的文化理念深入渗透到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农村信用社的凝聚力、竞争力明显增强,对外形象和社会知名度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