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您就这样匆匆离我们而去了,您的亲人怎能受得了离别的痛,为此特献此文,敬表您的亲人对您的无限哀思。
但由于你的儿子,我的父亲也已经年迈,眼睛花了,在晚上开追悼会时无法看清文字,只好由您最疼爱的长孙女代父亲读祭母文了,奶奶,你不会介意吧!奶奶您的孙女将此文发表出来也是代表孙女对您的无限哀思!
祭母文
公元2013年12月18日,即农历癸已年11月16日,母亲因久病不愈,与世长辞,享年90岁。
中条呜咽,豪情哀鸣,风天萧瑟,草木皆悲。
众亲吊唁,哀声恸地,不孝子孙明俊,携妻小子孙及诸亲,怀万分悲痛之情,叩祭于我母灵前,并以祭母之文,敬表我等无限哀思。
民国13年,即公元1924年,农历甲子年9月11日,母亲出生于河南省新安县石井乡井沟村一个农民家庭。
外祖父崔公,忠厚老实,治家有方,外祖母李氏,精明能干,女中贤良。
生有子女五人,我母居长,受其家庭之教养,我母自小虽未读书,但女工手艺样样都会,礼仪刚常事事皆通。
敬老爱幼享有美名,待人接物落落大方。
有中国妇女优秀传统之美德,具农村女子吃苦耐劳之性格。
继承了勤俭持家之传统,传承了贤妻良母之素养。
9岁时为生活所迫,随同全家迁到山西垣曲,先后在东峰山等地居住,数年后全家又迁回故里,唯我母留居我处,14岁定于我父,在此成家立业,度过一生。
然而命运多舛,历经磨难。
先是日寇侵我中华,我父奋起抗日,参加了八路军垣曲独立营,并担任班长,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23岁。
留下我们孤儿寡母,备受凄凉,无从度日。
为生计,我母与本村杨公重新组成家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艰苦度日,在长期艰苦岁月里,我母身负重担,孝敬父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艰苦创业。
先后给三位老人送终,并把我一手抚养成人。
是家庭生活的中流砥柱,是农村妇女的
优秀楷模。
您曾辛勤耕作于田间垄亩,迎来日出,送走日落。
不避风雨,不此辛劳,汗水洒遍了田头沟壑。
您织布纺线于窗前坑头,起早于五更寒天,熬眼于深更半夜,一针一线,制作了全家人的冷暖衣着。
您几十年如一日,苦守锅台,供养着全家人的吃喝。
没有人能象母亲那样,对全家人知饥知饱,知冷知热。
母亲生性善良,乐于助人,村邻谁家有事,主动帮忙,与人和睦相处,众人有口皆碑。
母亲天资聪明,是非分明,直到耄耋之年,头脑始终清醒,可谓世间少有,难能可贵。
母亲和继父历尽千辛万苦,将我抚养成人。
供我上学读书,给我成家立业。
对我恩重如山,令我终生难忘。
如今已是子孙满堂,母亲正该安享天年,长命百岁,然而您却一病不起,离我们而去了。
慈母一去杳无影,怜儿千声呼不回。
但愿此景成梦境,怎奈哀情是真景。
我们痛心疾首,却无力回天,我们悲痛欲绝,却束手无策。
可叹人生苦短,惜呼时光不倒行。
今后亲人每相见,只在南柯一梦中。
阴阳路口话别离,难述母子不了情。
您的教诲将铭刻在心,您的音容,我们将永世不忘。
您的典范人生将是我们永不忘却的历史篇章。
我母懿德,口碑盛传。
生我养我,恩重如山。
我盼母寿,却难如愿。
母亲此去,永不回还。
幽明永诀,杳隔黄泉。
我想我母,肝肠寸断。
地久天长,永世怀念。
我母劳累,想要长眠。
儿备薄宴,敬献灵前。
请我母享食安息。
愿我母在天之灵佑我全家平安。
您的亲人诸小在此叩拜,请我母一路走好。
母亲,安息吧!
不孝儿:明俊
2013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