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阳节的道理

重阳节的道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重阳节的道理
篇一:重阳节登高的意义
重阳节登高的意义
登高是重阳重要的活动。

重阳节又有“登高节”之称。

登高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山、登塔。

重阳登高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

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
以泛之,即醉而归。

”记载显示隋代的风俗与后世很相似。

到了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的风俗很盛行,《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

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

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

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
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

在玉渊潭钓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

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明《五杂咀》认为,重阳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
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

说法二: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

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篇二:关于重阳节的名称
重阳节的名称,据三国时代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就是说,中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某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绎囊,盛茱萸,以
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言,举家登山。

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代之矣。

”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而在这些文学家的故事里,包含着重阳节的各种风俗,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等。

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所以这些风俗也为人们所熟知。

至于与重阳节有关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孟嘉落帽和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最有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了。

盂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说起来还是陶渊明的外租父。

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

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

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

突然问,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

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

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

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

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

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

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大诗人
陶渊明的重阳故事更有名。

陶渊明最爱菊花,简直是个“菊迷”。

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

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今江西)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

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

陶渊明又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

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风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

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不但用来酿酒,也用来食用。

屈原的《离骚》所谓“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

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

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罢。

由于这些重阳掌故的广泛流传,六朝以后文人都很重视重阳节,诗文中以重阳节为题材的,可称节令诗中的大宗。

唐朝诗人工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咏重阳的诗,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

杜甫的重阳诗也很多,很有名,如“醉把茱萸仔细看”等,特别提到茱萸。

其他不少诗人,凡写重阳诗,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
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

这是一种小乔木,树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树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西晋初期的周处在他所写的《风土记》中,曾说到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宴会;把它称作“茱萸会”。

周处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所记的风俗是江南风俗。

比周处稍后的晋朝人陆翻的《邺中记》,也写到当地重阳有登高和佩茱萸的习惯。

邺中是现在的河北省临彰一带,可见北方也有同样的风俗。

按道理推论,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

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至于登高,在秋高气爽、遍地黄花的重阳时节,上山登临游览,欣赏深秋的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怕的感受。

重阳节登高之风,在唐代已很盛行。

许多诗人为此写了不少诗篇。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诗云: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裹,山翠县楼西。

唐代诗人邵大震的一首诗云:九月九日望遥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