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便利店与超市的差别

谈谈便利店与超市的差别

谈谈便利店与超市的区别(图) 更新日期:2010年4月27日【字号:大中小 | 颜色:浅深红| 打印】 烟草在线据《店长》杂志报道 便利店看上去就是一个小型的超市,二者都是开放式自助选购商店。

但二者在形态、经营等方面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希望您更加了解您所从事的业态。

形态特点上的差异 便利店的店面小: 面积多为60平米-120平米之间,货架数量多在20-30之间。

商品品项受限在3000上下;超市的店面较大:多在1000平米以上,货架远远多余便利店,品项至少要上万种,注重品种全的量贩。

便利店的网点众多: 一个城市内多则上千家,少则近百家,本公司下属网点距离多在300~500米之间。

超市的网点较多:超市不可能向便利店那样网点众多,一般依靠社区,一般规模的社区通常只能容纳一两家超市,却能容纳数十家便利店。

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句话,这可是便利店之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不论是业态特征,还是便利店与其他业态的差异,以及便利店的定位经营管理,几乎所有都源自于这两个特点。

四个便利店业态特征: 距离的便利:这里的距离可以用步行时间来衡量,是指步行5分钟内可以达到,实际上往往比这还要小。

这源于便利店网点众多。

购物的快捷: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时性消费、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品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实行进出口统一的服务台收款方式统计,顾客从进入便利店到付款结束平均只需3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源于店面小。

时间的便利:一般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为16至24小时,全年无休。

让顾客只要有即时需求了就可以就近满足。

服务的便利:正因为便利店网点众多,他实际上成为最贴近顾客的零售平台(网络),提现便利顾客的服务性产品如公共事务缴费、快递业务收取等都非常适合。

成为了服务网络很好的载体。

便利店绝非超市 定位即时需求的满足: 以上的种种特征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时需求的满足。

研究零售就是研究人,研究顾客的需求,一切的出发点就是顾客需求。

而便利店之所以被单独列为一种业态,是因为他与其他业态在对顾客需求上有明显差异化的定位。

还要说便利店特点是店面小网点多,因此他最贴近顾客,最适合的就是满足顾客的即时消费,这就是便利。

设想顾客临时想买一盒香烟或一瓶饮料,恐怕不会老远的去超市选购再排队结账,或许你还必须存包呢。

这样的需求就是即时需求,是便利店生存的根本。

即时需求是说顾客临时性的、少量的、目的性的、需要立即获得满足的需求。

便利店正是给予这样的需求而定位的。

超市则不然,超市不强调即时性,主要是强调以低廉的价格满足顾客一次性多品种大量的购买需求,会充分去挖掘冲动性购买潜力。

超市会以批量打折来刺激消费,而便利店会以您的仓库您的邻居您的后厨这样的理念来黏住顾客。

这也可以看出两者对顾客需求定位的不同。

提醒您,请切记:店面小、网点多、即时需求。

商圈特性的差异: 便利店商圈不单单范围要远远小于超市。

正是因为便利店要满足即时需求的,便利店商圈性质通常可分住宅区、娱乐区、院校区、商务区、观光区等,不同商圈还会对商品品项有所影响;而超市则对社区更情有独钟,顾客对批量廉价消费需求很多,不论是什么样的性质的区域,超市商品品项基本是不变的,只是就客户消费能力的不同会有少量差异。

另外便利店商圈对道路和其他设施的阻断性很敏感,例如便利店网点紧邻一条主干道。

那对面通常不属于本网点的商圈了,而超市则可以跨越这个”鸿沟”。

客层不同(消费能力和习惯不同): 不少人都知道便利店客层是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主,为什么?还是要从即时需求说起。

谁会热衷即时需求? 首先地收入人群不是便利店主要客层。

低收入人群收入支出中大部分用于生活必需求和社会支出上,很少有”零花钱”,例如衣食住行支出、水电费、孩子老人抚养费用、保险费用等,这些是家庭固定支出,剩余的钱才可以用来享受生活,通常是即时消费或者一些奢侈品等。

然而超市正是低收入人群生活必需品的主要购买地。

其次青年或单身是便利店最亲赖的客层,青年包括中年,都有工作有固定收入,没有抚养压力,工作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做家务,通常是生活用品上追求现代方便,饮食多数在外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和台湾便利店最高毛利的获得是盒饭之类的速食了。

对超市而言这部分可测固然是主力,但是其他年龄层消费也是不小的,因此超市不会象便利店那样就某主力客层而取舍品项的。

日本7-11在收款的POS系统中就加入了收集客层信息的功能,并分析得出7-11的消费群体中消费人次最多的是中年男性,因此对品项做了调整,增加以部分中年男性的商品较少部分女性商品。

可见他们对客层分析是何等的重视。

再看看消费习惯,这在中国大陆可能是很突出的问题了。

有不少人感觉便利店真难,贵点没人来了,服务再好也没人给面子。

这是一个消费习惯改变的问题,不少城市在便利店刚刚起步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难处。

顾客仍旧认为便利店是超市,他没有体会到便利店便利在哪里。

这里有便利店没将便利做到位的,也存在顾客观念的改变。

恐怕只有时间可以改变了。

想想娃哈哈刚出来瓶装水的时候,有多少人在嘲笑这能有人买吗?在康师傅推出瓶装茶饮料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嘲笑喝茶怎么能这样?现在呢?可口可乐恐怕早就后悔没做瓶装水、瓶装果汁、瓶装茶饮。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习惯在悄悄的改变。

我们必须要敏锐的去捕捉。

商品品项的差异: 便利店只有区区100平米,便利店总的品项一般都控制在3000左右,单店经营的一般只有2000品左右。

和超市的上万品相比,少得可怜。

假如从超市的上万品来精简,如何能精简到3000品?品项少,就必经会牵涉到取舍问题。

取舍就依据即时需求,很多商品是不适合便利店销售的。

例如大件家电和家具,也没地方放呀;贵重奢侈品,都去专卖店买……总之,非生活必需品不上、超大商品不上、耐用品不上。

上什么商品?快速消费品,特别是生活上的快速消费食品和香烟占绝大多数;尽可能小的包装,部分特殊商品特殊商圈可以批量销售,如社区店的啤酒;快速加工食品,如茶蛋盒饭煮品等;常用非处方药品;报刊杂志;休闲食品小饰品;低价值消耗性非食品等。

价格政策的不同: 超市中价格明显要比便利店低,便利店不是不能走低价格,是不值得也没必要和超市一样低价格。

只要你的定位准确,是不会受到超市的冲击的,你有很多与超市差异化的商品,即便有雷同产品,别忘记你还提供了便利给顾客(当然你得能提供)。

如果你受到了超市很大冲击,那也不是价格的问题。

应该是选址失误、品项差异小、服务不贴近商圈特点、规模小、网点分散孤立等问题。

便利店永远不要用价格和超市抗衡,那是鸡蛋碰石头。

在促销上,超市会大量降价促销或者批量折扣,降价会换来短期销量增加,是单品销量增加,便利店尽可能不采取次手段,不要指望你降价了顾客就会大量整条的买烟、整箱的卖方便面,顾客如果想买整件的首先会想到超市绝非便利店,别忘记自己的定位,不要被超市的惯性误导。

门店布局和卖场陈列的不同: 便利店小小的店面要塞进2000多品类呀,超市哪个同等面积会有2000品类?不可能也不能那样做。

不但货架少,而且相对超市很矮小,一般在1.3米左右,四周靠墙单面货架会在1.7米左右。

为什么不加高?可以多放商品呀?不行,陈列不仅仅是商品的堆砌,更主要的是便于拿取和卖场美观的重要因素,也是防损所需要的。

设想2米高的货架横在店内,只有2、3名店员的便利店如何能防止盗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通透性,通过橱窗一目了然的门店会是很清新很亮堂的感觉,大致有什么商品都能看到,同时也是为了防盗。

这是超市所不需要考虑的。

便利店购物动线上设计也其特点,由于来到便利店的顾客基本都是目的性购买,说白了就是说顾客想买什么已经确定,来商品不管在店内哪里,只要有就会购买,不可能进了门店第一眼没看到转身就走了。

因此一些快速畅销品通常放在距离入口最远处,以便拉动顾客走遍门店,而一些新品通常是需要刺激顾客购买欲望而放在门口等地的显著位置。

用于提醒特价等POP在便利店是很少见的,而超市则是遍地都是。

由于便利店消费相对是很稳定的,通常会将一些稳定销售的商品固定在门店某个位置,甚至是所有类型门店布局都基本一样,没商品在哪个货架哪层哪个位置上都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了顾客能更快速的找到商品。

这些都是便利店独有的特点。

独有物流系统特点: 便利店的物流配送是最有特点的。

所有连锁的零售业态都有物流配送系统,而便利店有他独特之处。

千万不要因为便利店品项少,就认为他的物流简单,其实便利店物流是很复杂,其原因就是便利店商品多为小包装、定量包装、加工商品预加工、多种温度配送、100%配送等要求。

连锁便利店为减少门店接货验货工作量通常是100%配送,不管什么商品(除了报刊杂志等特殊商品)都要经过配送中心配配送门店,这样大大减少门店接货验货次数,也就减少门店工作量,集中精力做好门店销售;而且对加盟店可以有效的把好进货关,避免了加盟店的商品品质、品项、账目等方面的不统一问题。

而且门店接货采用信任验货(注:信任验收–货物用笼车装载封签,门店接货只核对整批单号,配送车即可离开,门店在营业空闲再逐品验货,出现问题也是以信任为原则100%调换)。

便利店店面很小,商品容量小,很难一次性存储定量商品,因此需要配送能多次少量配送,在日本7-11已经可以实现1日3配,这样的配送频率,对物流和信息系统的要求格外之高。

通常便利店配送中心有:接货区、存储区、转运区、分拣区、包装区、加工区等功能区域,其中分拣区是非常重要,几乎所有商品采购来都是大包装,而门店配送需要小包装甚至单个配送–拆零配送。

一些散装商品需要进行定量包装,或者是加工间预加工,特别是便利店一些熟食加工商品需要在配送中心加工成半成品后配送。

在温度上要求便利店是最高的,鲜度(新鲜程度,包括品质、颜色、温度、水分等)的高要求决定了配送需要特定温度保温,7-11等外资便利店配送车辆就有两种温度仓(常温和低温)。

由此可见便利店配送中心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他几乎是整个便利店体系中的血液循环系统。

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 便利店门店小员工人数也少,每个便利店员工都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为简化和统一门店作业,便利店的管理流程必须极具个性的。

从管理流程上看,从选址开店到门店规范和制度,从营运管理到商品管控,从组织结构到岗位设置……没有一处能照搬超市的。

从信息系统上看,便利店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是”史无前例”的。

7-11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升级他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信息系统上,店员不但可以销售商品,还可以分析销售数据、预定商品、监控设备、与总部互通信息等,而且便利店员工相对超市等其他业态的信息系统操作者,素质是很低的,这对信息系统就提出更高要求–易用性可操作性要求非常高。

既要功能多,又要易于操作,还要高效快速远程同步。

在国内便利店中可以说只有可的的便利店信息系统还算成功,其他的便利店系统只能说是讲究用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