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优势》读书笔记一.绪论(一)核心理论介绍:1.钻石理论:用由四类要素组成的钻石形象地描绘竞争环境的组成统称为钻石理论,其揭示在某一区域的某一特定领域,影响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各因素,诸如信息、激励、竞争压力、到达支持性公司的途径、制度与协会、基础设施和人力与技能库等。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别: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中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但是作者则认为竞争优势应该是一国财富的源泉以及比较优势理论所认为的那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益减少。
3.集群与竞争力: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在现代全球经济下,投入要素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地区获取,运输成本的降低也使许多公司再没有必要把公司设立在原料来源地或者大的市场所在地。
《国家竞争优势》力图去缩短人们对公司集群现象的认知差距。
本书分析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
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地点在复杂竞争情况下所扮演的强有力的角色与全球化趋势是不一致的,因为全球化由于移去人为地贸易和投资壁垒,使传统投入要素的产地变得不再重要,公司因此也没必要设立在原料或者市场附近,而更应该选择有利于公司生产率增长的地域。
4.政府与公司的新角色定位:《国家竞争优势》提倡政府和企业在追求竞争力提升和繁荣时应该扮演新的、具有建设性的和行动性的角色。
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这意味着政府在有些方面应该是尽量不干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诸如确保强有力的竞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则要扮演积极的角色。
政府可以用许多方式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但切不可限制竞争或者人为地降低安全和环境标准。
对公司而言,《国家竞争优势》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公司部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公司之外,即来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这方面理论为公司提供了未来的行动指南。
从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讲,政府和企业在国家生产率提升上应该相互依赖,积极对话,清除障碍,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共同创造合适的投入要素、信息和基础设施。
在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公司与政府之间的紧、不信任现象,以及政府的家长式作风等等,这些现象都不利于生产率的增长,是公司经营的一个隐含成本。
(二)从理论到实践:1.钻石理论在发达国家的运用情况:本书主要以十个领先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作为分析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发达国家使用过本书的钻石理论来对本国的发展展开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挪威、芬兰、荷兰和中国等。
2.钻石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本书的理论运用同样扩展到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对以下几个国家的研究来加深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解:百慕大、玻利维亚、博茨瓦纳、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哥伦比亚、萨尔瓦多、秘鲁、南非、鞑靼斯坦、委瑞拉也进行了许多类似的国家竞争力研究项目。
3.集群理论及其应用:集群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方式。
目前已有许多以集群为基础的相关提案,从州层次到国家级的都有,主要有:(1)国家级的分析:摩洛哥、挪威、荷兰、哥斯达黎加等;(2)地区级的包括:美国以下几个州: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明尼达、北卡罗来纳、俄亥俄、俄勒冈;还有墨西哥的奇瓦瓦、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英国的格兰、加拿大的魁北克等地区。
4.钻石理论在城市与大城区的应用:《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目前也同样开始运用到城市和大城区。
作者还把这个理论扩展到城贫穷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他认为城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发展战略只有与其他一系列的项目互补才能起作用。
与一般人认为城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观点不同,作者认为应该重新界定我们的思维,围绕着大城区经济中城的潜在竞争优势作文章。
这方面的研究促成了一系列对美国城市的研究项目,并且还与城区发展的新问题保持积极的对话。
5.钻石理论与区域集团发展:《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还同样适用于一些邻近的区域集团。
大多数的区域提案主要集中于放开区域的贸易和投资,这是很有价值的目标行动。
钻石理论所提供的系统分析框架,可以对此问题进行解释。
钻石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跨国界之间运输体系间的相互联结、海关程序的相互协作、相似的公共安全改进战略等可以产生强烈的外部性,从而给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益处。
6.本书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遮理论和学术界,人们现在已经接受了竞争力就是生产力的定义,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地域的重要作用。
《国家竞争优势》对经济地理的重新复兴就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前所述,把本书所述的理论运用到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上的文献已经越来越多。
还有一些相关文献也逐渐增多,并且结果很鼓舞人心,这就是关于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前提假设进行统计学检验方面的文献。
集群方面的有关文献也越来越多,1997年还举行了两次有关这个主题的国际会议。
市场营销方面的学者也开始探讨地点与营销之间的关系。
世界银行业已经把集群作为其核心发展战略。
还有一些文献是关于竞争力和环境质量关系方面的,这些文献结果显示二者是可以相容的,所有这些问题的探讨,追其原因,大部分的初衷还是来自于本书的思想。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问题,即: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与政府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使国家的竞争力得以顺利地发展。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书在文中引入许多案例和国家背景分析,是为了增加可信度。
1.作者最新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问题简介:作者认为在写作过程中,有许多东西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1)对本书的结论做更进一步的实证分析,通过对一国资料或者国家间的资料进行更详细的整理,来验证钻石理论。
(2)作者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是对集群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对集群做进一步的了解,使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公共政策和民间行动,共同促成生产率的提高与发展。
(3)发展中国家问题研究,作者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单纯依赖便宜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
(4)城市、州、国家和区域集团在竞争力提升中的角色与作用。
(5)《国家竞争优势》与公司战略研究之间的关系。
很明显,地域影响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
在产业层次上,激烈的竞争可能会削减利润,但却可以推动当地的竞争者超越外国竞争对手。
在公司层面上,最近的战略文献显示,公司的许多资源和技能事实上来自于公司所在的地域环境。
地域的集群、公司间的关联、产品的互补性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未来的核心战略理论中,地域应该占有一席一地。
2.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行动指南:思想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二战后,正是由于对竞争力和繁荣的错误理解,才导致数以百万计的贫困;而目前的今天,也正是对形成的竞争力高低的真正原因缺乏了解,才使我们前进的步伐被大放慢。
这种误解不但存在于公司,更存在于政府。
政府层面上,有关竞争力的讨论还仅仅集中在宏观政策,而实际上真正限制一国进步的却是微观经济问题。
政府为了提升所谓的“竞争力”却错误地进行货币贬值。
贬值显示的是一国政策的失败而不是成功。
政府想通过补贴来吸引外国投资,但这种建立在补贴基础上的投资对于国家却是无益的。
一个国家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本国的发展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却无人问津。
发展环境才是一国生产力水平的真正决定因素,但许多国家的政府却错误的认为只要签订几个贸易协议,加入几个地区协定,本国的生产率就能得到改善。
果如此。
国将不国。
3.公司层面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行动指南:在公司层面也存在着对全球化的很深的误解。
许多公司仍然认为,通过采取外包形式等就可以解决公司的竞争力问题。
他们把全球化仅当作是自己的问题,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改善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
地域环境对公司发展很重要,公司可能正是由于地域的选择错误,才导致生产率的发展减慢,阻碍了公司进一步创新的能力。
公司有时也往往希望政府能够帮助他们来改善生产率,但这种帮助却是有百害而无益的。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经历经济平稳和贸易自由化之后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公司在发展中也只能越来越多地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
作者希望自己所编写的此书能够帮助业界领袖澄清问题,使他们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希望此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自序—从国家环境看产业竞争力(一)何为“竞争力”?各界对“竞争力”的定义,还缺乏共识,但是不论采用哪一种竞争力定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理论来解释竞争力。
在本书中,作者的重心就在于了解:什么是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一些特殊产业里,国家的哪些属性有利于提升本国竞争优势?对公司和政府有什么意义?这套理论的核心是单个产业的竞争战略原理。
尽管我们可以识别出适用于许多产业的国家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在实际竞争中往往由于特定的产业环境、选择以及结果而显得并不突出。
(二)从复杂面看竞争作者没有同以往一样从总体经济视角了解如何竞争成功,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起点。
其结论以单个产业和竞争者为起点,而后逐渐发展到一个经济实体。
从小汽车、传真机、会计师事务所、滚珠轴承等个别产业的竞争优势的事来看成败。
国家会影响到它的公司在某些特定产业的成功,而数以千计个别产业的竞争结果,又能折射出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进步能力。
这本书并不是要将竞争抽象化,而是力图完全把握现实竞争复杂而丰富的涵。
作者获得的结果相当的复杂并且作者相信简化的答案会把问题部的一些最重要的部分掩盖掉。
正如每一个单独的影响之间,彼此会相互作用,同时又与长期的演进变化无法分割。
本书的理论涉及到多个领域。
虽然本书的理论核心是竞争战略理论,但是也应用到像技术创新理论、经济地理学、经济发展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政治学、工业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要发展出一个完整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且将它与实际情况结合,作者设计了一个能够包含多种形态的国家并能清楚呈现它们部产业竞争的研究计划。
作者认为,如果研究重点只放在两个国家或者有限的少数产业上面,我们很容易将一些特例误认为一般性通则,这是相当危险的。
因此作者所选择的10个国家,基本上其特点与经济形态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基于理论必须以事例验证,同时要给企业人士与政策制定者提供实际应用参考,本书布局复杂,为了帮读者建立阅读本书的理论基础,第一篇是理论介绍的部分,作者提供了相当多的关于竞争战略原理的概要。
第二篇讨论产业,作者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个案以及在国际竞争中日渐重要的服务业部门来解释竞争理论的实际应用。
第三篇谈的是国家,将竞争理论应用到8个我们所调查的主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