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肌内注射教案
课后小结
1.本节课为本章内容主要讲解点之一,是实际操作的基础。也是临床上各项治疗和抢救工作的基础,也是今后护理工作中所必须熟练掌握的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之一。
2.在课堂中注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3.理论讲课过程中,注重无菌技术意识的培养,强调注射原则,恰当熟练操作运用操作,操作中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用心体会病人感受,换位思考,切实减轻病人痛苦。肉组织的方法。
1、目的
⑴不能或不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采用。
⑵适用于注射刺激性较强或剂量较大的药物。
2、用物注射盘内另加2 ml或5 ml注射器,6或61/2号针头,药液,注射卡。
3、部位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离大血管,大神经相对较远的部位。其中最常用的是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上臂三角肌和股外侧肌。
教案
科目:护理学基础
部系:基础医学部
专业:护理专业
专业班级:18级护理
学时/总学时:1/102
授课日期:2020.6.7
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
章节:第十二章注射给药法
授课主题:肌内注射
教材:《护理学基础》吕月桂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肌内注射法的部位(以臀大肌为例)以及操作要点。
熟悉:肌内注射法的注意事项。
⑹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推药。
⑺注射毕,用干棉签轻按进针处,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
5、注意事项
⑴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从根部衔接处折断。
⑵2岁以内的婴幼儿宜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其独立行走前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为避免损伤坐骨神经,不宜采用臀大肌注射。
⑶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应合理的更换注射部位,并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若已出现硬结,可采用热敷,理疗等措施。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讲授内容
备注
第十二章给药和药物过敏实验
第四节注射给药法
一、情景导入以学生小时打针场面以及感受为切入点,并配以视频。
二、回顾旧知识注射给药法的原则: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2.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3.注射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现配现用注射药液;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注射 ;前排尽空气注药前检查回血 ;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4.应用减轻患者疼痛的注射技术。
四、观看肌内注射技术操作视频(人民卫生出版社)
五、课堂测验
巩固课堂知识内容与方法:
1.学习完理论部分,再通过注射法视频教学,使学生增加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对实验课流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实验课,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临床护理工作基本技能。
作业:
填空题:
1.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的进针角度分别是 ( )( )( )
2.肌内注射时,选用连线法进行体表定位,其注射区为( )和( )连线的外上1/3处。
3.患儿,1岁8个月,因支气管炎需肌内注射青霉素,其注射部位最好选用( )
A.臀大肌 B.臀中肌、臀小肌
B.上臂三角肌 D.前臂外侧肌 E.股外侧肌
思考题:
在注射给药过程中如何减少病人的痛苦?
参考资料:
1.《护理学基础》/吕月桂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⑴护士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后携至床旁,核对并解释。
⑵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以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
⑶用2%碘酊消毒局部注射部位,待干后用70%乙醇脱碘。
⑷再次核对,排尽空气。
⑸左手拇指、示指绷紧皮肤,右手呈执笔势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皮肤呈90°角,以手臂带动手腕的力量,迅速刺入针梗的1/2~2/3。
了解:肌内注射法的操作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肌内注射的操作步骤
难点:
注射法给药过程中遵循的无菌原则以及对待患者具备爱心与耐心。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2.回顾旧知识:第三节 注射给药法的原则
3.新课讲授: 肌内注射技术
4.小结
5.课堂测验
教法设计:
课堂讲授、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⑴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射时为避免损伤坐骨神经,有两种定位法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引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下角为注射部位。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的外1/3处为注射部位。
⑵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⑶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⑷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
4、操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