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说课稿
我运用计算机直观的动态演示功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 活泼,成功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加 透彻。
四、运用知识,扩展延伸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把教材知识和生活生产以及 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进行实践 活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查阅和相互交流来完成。我在课件中为 学生建立了地震知识的电子资料库,包括地震的危害,地震前的预兆,人类 对地震的研究以及避震方法等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点击相关的标题, 可以查看相关的具体内容,如避震方法。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提出问 题,统一解决问题的课堂模式,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实现了教 与学的多元化。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设计了以下的思考练习世界上哪个地区地震 最多,为什么?如果你是研究地震的专家,你准备怎么做?宇宙中其他星球 上有地震吗?。练习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体现 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为突出本课的重点,我把地震是怎样形成的作为板书的主线,这是我的 板书设计。
危害
地震 成因 避震
方法 演习
总之我的教案设计始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学生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生迫切想知道,努力 去探究,享受获得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 的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索,能动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老 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地震》说课稿 四疃镇第
二中心小学:巩彩利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 化”中的第二课《地震》,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的基础上,借助 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 化。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处理。教材分为两部分:1、了解地震危害。2、避震 演习。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早已通过网络、电视以及学校教育对地震 的危害以及避震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对教 材做了如下处理:我把初步探究地震的成因确定为本课的重点,把通过模拟 实验和大量的事实,推想地震形成的原因作为难点。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 认知水平,我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地震现 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 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 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地球内部是不断变化的,树立 科学的自然观。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质疑猜 想——实验研讨——结论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了变教给学生知识 为教会学生学习,在大胆想,充分做而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独 立获取知识和进行科学探求的能力。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问一 问”,“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用一用”的方法来学习。 问自己不懂的地方,想新旧知识的衔接,做自己研究的实验,说自己理解的 内容,用所获的知识释疑。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变 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 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毛巾、木棒、课件等 学生准备:毛巾、木棒,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已及有关避震的小常 识。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
们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三、科学演示,认识地震 我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把学生想象的地
球内部岩层的运动情况以及岩层的断裂引起大地的震动变成形象直观的动画 模拟可视图象,让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想象中获得一种满足和成功的体验。通 过这一环节,我要让学生掌握:当岩层受到的挤压力增大的时候,岩层就会 褶皱,岩层就会发生断裂,引起大地剧烈的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世界上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另外,火山喷发会引 起地震,过度采矿等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一、质疑猜想,感知地震。 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汶川大地震图片资料,并配上 生动的解说,使教学媒体真正成为激励学生情感的工具。我从听觉视觉入 手,调动学生耳、眼、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陌生的地震现象再现 于他们眼前。通过形象生动的图象,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 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你知道有关地震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 学习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 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地震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 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充分体现的科学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 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时,学生的疑问是多样的,对于这些疑问,师生 共同梳理筛选出适合本课研究的内容。通过实践交流,把“地震是怎样形成 的“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确定了研究重点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他们对地震的成因进行大胆的猜想。对于学生的各种猜想,我并不急于下 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讨论,去争辩。通过激烈的讨论 得出:地震的产生可能与地球内部岩层的剧烈运动变化有关。小组讨论交 流,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了智力启迪和互补, 建立起自己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 二、模拟实验,探究成因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 实验中。通过实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和思维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报纸、毛巾、豆腐块、木条等材料,让他们根 据这些材料尝试着自己设计实验,去模仿岩层的各种运动情况。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对于实 验中遇到的困难,可以下组寻求别组同学甚至老师的帮助,为学生营造了一 个开放性的探究空间。学生在充分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有的组是 挤压一叠毛巾,有的组左右不停的抖动豆腐块,还有的组折断了木条,有的 组从上往下挤压,左右拉伸豆腐块。有了这些感性的体验,我进一步组织学 生进行四人小组分层讨论。第一层:如果地壳内的岩层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会发生什么现象?当岩层运动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二层:用比较 的方法把报纸、毛巾、豆腐块、木条与岩层进行比较,试推想地震是怎样形 成的?,这是一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讨论题,我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深 入到事物的本质上去思考。我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 充分参与到思维的训练中。通过讨论,使学生很顺利的实现了地震形成从感 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培养了学生敢想、敢做、敢说的科学品质,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