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气候灾害:由大气圈物质的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就是气候灾害。
2•大气污染:由于大气成分的改变,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显得非常严重。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如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各种物质改变了大气组成,从而使大气质量恶化,原有生态平衡破坏,这就是大气污染。
3.沙尘暴: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屮,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4.热岛效应:城市屮由燃料产生的CO 2和人为热源等原因造成的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称为热岛效应。
5.沙尘暴: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屮,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其屮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6.台风: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 破坏性很大。
7.梅雨梅雨是初夏时节,从我国长江屮下游(指湖北宜昌以东的2 6° N〜34 ° N范围内的地带)到FI本东南部区域内,每年在春末气象气候灾害与对策夏初时节(6〜7月),岀现的降水量多、降水次数频繁、阴南连绵的天气,这时正直我国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
8.干热风干热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热害,或是高温、低湿与一定风力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农业气象灾害。
右的地方称为:“火风”、“旱风”、“热干风”等。
9.寒潮寒潮是9川至次年5川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它是积聚在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在有利的大气环流演变时,大规模的强冷空气迅速侵入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冷冻等的灾害过程,对农业、牧业、养殖业以及交通运输等造成巨大破坏。
10.黑灾黑灾是指降雪过少,干旱无水所产生的灾害。
我国牧区有大量无水冬牧场。
在牧草生长季节因无水饮用而无法利用牧草。
到了冬季形成稳定积雪后才能利用。
所以无积雪或少雪的年份,因牲畜吃不上雪,在这里放牧就会遭到灾害,这就是黑灾。
11・白灾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降雪过多,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氏,积雪掩埋牧物,影响家畜放牧采食或不能采食,造成饿冻或因而染病,甚至发生大量死亡的灾害,称为牧区雪害,这种灾害乂俗称为“白灾”。
12.冻害冬作物和果树林木在越冬期间因遇到0 °C以下(甚至在一2 0 °C以下)或剧烈变温引起植株体冰冻或丧失一切生理活力,造成植株死亡或部分死亡的现象,称为冻害。
13.霜冻害霜冻害是指农作物、果树、林木生长季节里,当地面温度降到0 °C以下,植株体内水分发生冻结而受害,称为霜冻害。
14.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乂称为污染潜势,仅从气象学角度岀发,是对未来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聚集和清除能力的预测。
15.倒春寒冷害、台风及其他灾害气,称为春季低温冷害或低温连阴雨,乂称“倒春寒”。
16.干旱干旱是指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过分干燥,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地表径9流和地下水量减少的现象,除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
17.城市气候: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改变了该地区原有的区域气候状况,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即与城巾周围不同的局地气候称为城市气候。
二、简答题1.气候变化有什么特征?(1 )气候变化的相关性。
如气候变化的适宜期、新冰期、温暖期、现代小冰期和近代变暖期,这儿个气候期,不仅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致,而且与H本、欧洲等地的气候变化状况也大休是接近的。
(2)气候变化的周期性。
区域气候变化的周期是存在的,大尺度的气候变化也有周期性。
如近百年的气候研究表明,降水具有2 0〜3 0 a循环周期。
(3)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4)气候的突变性。
所谓气候突变是指气候从一种稳定状态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稳定状态的现象。
2.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索较多,而且比较复杂,大致归纳为六种:(1 )降水量偏少的程度是决定各类干旱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降水量偏少的程度也影响着各种水资源短缺的程度。
(2 )不同作物和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不同, 作物品种或生育期的不同水分的需要量不同,受旱程度就有较大差异。
(3 )土壤种类、性质、结构、厚度,甚至耕作措施、施肥等都与土壤干旱的程度有关系。
(4 )各种大气参数对干罕影响。
如大气的湿度及风速制约气温的高低等。
(5)人类活动及社会因素对干旱影响。
人类的过度放牧、农垦、毁林开荒助长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这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超越了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助长了自然原因的影响,加速了荒漠化和干旱化的进程以及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
(6 )大气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持续异常对大范围干旱有重要影响。
3.暴雨的形成条件有哪些?暴雨的形成除需要有凝结核,还需要充沛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久的作用时间及有利的地形等条件。
(1)充沛的水汽供应。
大气屮水汽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暴雨的形成。
通常要求在外围(面积至少比暴南区大1 0倍)有大范围的水汽辐合,即有水汽的输送和累积,并集屮到较小范围的暴雨区,以供应暴雨形成所需要的水汽。
(2 )强烈的上升运动。
低层的水汽必须上升到空中才能凝结成云雨。
大气中与暴雨形成有关的垂直运动大致有4种:锋面抬升作用引起斜压性上升运动、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引起的大范围动力性上升运动(台风的形成即是靠这种运动)、屮尺度系统引起的强烈上升运动和地形引起的上升运动。
(3)持久的作用时间。
即降雨天气系统启动缓慢、静止不动和多次重复出现降雨系统,使作用时间持久,雨量明显增大。
(4)有利的地形。
暖湿气流遇到山脉和丘陵被迫抬升,构成暴南形成的有利条件。
最大雨量往往出现在5 0 0〜1 0 0 0 m高度的迎风坡上。
4.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素较多,而且比较复杂,大致归纳为六种:(1 )降水量偏少的程度是决定各类干罕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索。
由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降水量偏少的程度也影响着各种水资源短缺的程度。
(2 )不同作物和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不同, 作物品种或生育期的不同水分的需要量不同,受罕程度就有较大差异。
(3 )土壤种类、性质、结构、厚度,甚至耕作措施、施肥等都与土壤干旱的程度有关系。
(4 )各种大气参数对干旱影响。
如大气的湿度及风速制约气温的高低等。
(5)人类活动及社会因索对干旱影响。
人类的过度放牧、农垦、毁林开荒助长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这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超越了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助t了自然原因的影响,加速了荒漠化和干旱化的进程以及干罕灾害的严重程度。
(6 )大气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持续异常对大范围干旱有重要影响。
5.简述“绿色行政体系”的概念及内涵。
“绿色行政休系”即对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行政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绿色办公和绿色行政管理活动两方面内容。
绿色办公是指机关在办公活动屮如何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如何回收重复利用资源等。
绿色行政管理活动主要是对政府部门管理行为进行全过程的规范,尽量把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
6.洪涝灾害防治工作有哪些?在洪涝灾害防御屮,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1 )提高暴雨的预报水平,同时加强汛期堤防、水库、通讯建设和管理, 实现通讯、预报、报警网络化,争取防汛抗灾工作的主动权。
(2 )进一步提高全民的防汛意识,把防汛准备和抢险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 )加强水利建设投入,改革投资体制。
(4)强化薄弱地带的防洪能力。
(5 )加强防洪法制建设,建立执法休系。
(6 )加强防洪灾害研究,调整防洪规划。
7.预防干旱有哪些措施?(1 )正确估计水资源量,充分利用水资源。
中国已拥有大量水文气象资料,可以对中国的降水量与水资源量分布做出比较准确的分析。
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当前的分析以及人们所获得的关于中国水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仍有一定缺陷。
只有正确估计水资源量才能更好地使用,减少水资源短缺,达到预防干旱的目的。
(2 )开发新水源,加大灌溉用水。
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开发新水资源, 满足灌溉抗旱用水是减少干旱灾害的有利途径。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①修建蓄水工程,通过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坝,形成水库,可供给干旱期农业灌溉用水。
②跨流域调水工程。
2 0世纪6 0年代以来中国已实施了7项跨流域调水工程,取得了显著效益。
③人工增雨,开发空屮水资源。
④水资源与污水的利用。
尤其在国内外淡水资源缺乏而微咸水和咸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⑤截蓄雨水。
(3 )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4 )加强植被建设与水利工程。
植被建设与水利工程是人们预防干旱的重要生态方法,植被建设可以改变地表层的水土条件,它既能含蓄较多的水分,乂能防1上水土流失。
(5 )因地制宜,发展水土保持农业。
从宏观来看,造成缺水原因右的属于资源缺水,有的属于污染缺水,由于管理不善,属于浪费性的缺水。
根据各地的缺水原因,在防治干旱方面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因地制宜。
全国各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结果表明,各种水土保持农业技术一般可减少水土流失5 0 %〜8 0 %,可增产粮食2 0 %〜5 0 %。
水平梯田可减少水土流失9 0 %以上,如果再加上培肥土壤、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可显著提高, 大面积水平梯出单产可达到一般坡地的2〜5倍。
水土保持是抗旱的基本措施,只有在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再采取其他有效抗旱措施,才能取得抗旱的良好效果。
(6 )采用综合措施发展旱地农业。
中国热量资源丰富多样,农作物从北向南依次由一年一熟到两熟、三熟。
同时,降水量的地区差异造成了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组合上的地区差别。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种植制度,科学的间作套种,能使各种作物在各自比较适宜的季节内,使水分的季节变化与作物的需水规律尽可能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
8.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预测有哪些方面?综合各种气候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对农业热量资源影响。
我国大于0 °C活动积温等值线将向北推移2 0 0〜30 0 cm。
(2)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各流域水流量将减少,潜在蒸散量增加3 %〜8 %。
(3)小麦、水稻气候生产力,在降水减少地区下降。
(4 )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界限和种植制度。
(5 )主要造林树种和珍稀濒危树种的适生面积将缩小,至2 0 3 0年可减少9 %左右,草原干旱出现儿率增大,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面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