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问题。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
决问题。 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圆柱体
教师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补充修订
自主尝试:
1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 怎样求侧面
积? 2 、已知底面半径和高, 怎样求侧面
积?
先同桌交流 再全班总结
3 、已知底面直径和高, 怎样求侧面
积?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举例完成
自主尝试 : 完成“试一试”。 合作交流 : 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 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 部分?
独立完成试一 试的题目
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
应该分哪几步? 汇报点评:
指名学生回答,注意要使学生弄清 每一步计算运用什么公式(如圆的周长 公式和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交流自己的想法
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
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
并体验:点动成线
合作探究:
(1)观察课本 P2 各图,你发现了什
么?
学生根据生活经
(2)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 验交流回答
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
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补充修订
汇报点评:
( 1)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 一条线;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转 门形成一个圆柱。
什么关系? (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
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小组总结圆柱侧面积的公式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 C × h
巩固练习: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 )
形,也可能是( )形。第二种情况是
独立完成
因为(
)
拓展延伸: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
面直径为 4 分米,高为 5 分米,至少需
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
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
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
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
说自己的猜想)
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学生操作、 观察对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 用 比、小组交流,认
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识圆柱的侧面。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全 册 教 案
课题
面的旋转
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面的旋转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 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 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小组合作完成后 交流。
等等)。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行间巡视,
注意察看学生计算结果的计量单位
是否正确。
完成第 6 页的题
巩固练习: 目
完成课本第 6 页“练一练” 第 1 题,
灵活运用公式求圆柱的表面积。
完成课本第 6 页“练一练”第 2、3
题
拓展延伸 :
完成课本第 6 页“练一练”第 4、5
2、观察对比: 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 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 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 它的面积吗?
汇报点评:
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
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探索汇报圆柱侧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 面积的计算公式
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
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
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 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
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课件 教学圆规
教师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补充修订
自学感悟: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
(1)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一个圆锥也
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
独立完成
面)。
(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面的旋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总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圆柱的表面积(一)
1、能根据具体情境, 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 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提高空间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教师展开图,思考: 在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
宽等于多少?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圆柱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观察 思考 回答
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圆柱体的表面积
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S 侧= ch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教学反思
课题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
总第 3 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二)
教学目标
通过圆柱切分和拼合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特 征认识,掌握圆柱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学生体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 成体。
( 2)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 的图形连线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 3)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 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 体图形的特点。
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 巩固练习: 判断。
学生感受点、 线、面、体之间 的联系。
动手操作 连线
学生回答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 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师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温故互查 :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
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 学生观察思考
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
题,搞清楚问题的关键,
注意单位的换算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教学反思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总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三)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
全班总结:求侧面积,可以运用公
式 S 侧 =ch 或 S 侧=2∏ rh 或 S 侧=∏dh
合作交流:
1、判断
独立判断
把一个圆柱形钢材截成 2 段圆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