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电场升压站模板工程专项方案

风电场升压站模板工程专项方案

风电场升压站模板工程专项方案一、编制依据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13);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4-2002);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7、《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0);8、《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9、《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10、建筑施工计算手册(第2版);11、主控制及配电装置联合楼、综合楼建筑、结构施工图;12、《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13、《福建省建设工程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安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14、《风力发电厂安全规程》(DL/T 796-2012);15、本工程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6、《PKPM施工安全设施设计软件》;17、公司及同业以往所施工的同类工程施工经验。

二、工程概况由设计结构形式可以看出,附属楼模板支撑高度均不大于4m,而主控及配电装置联合楼模板支撑高度较高,以代表性柱、梁、楼板进行验算,选择柱600×700,梁400×1500,楼板净高7.00m、进行验算。

下面介绍以主控及配电装置联合楼模板为准,主控及配电装置联合楼净高7.00m的楼板(含梁部分)支撑采取扣件式满堂红钢管脚手架,其他采取门式脚手架支撑。

三、模板体系设计(一)柱模板支撑体系设计柱模板采用15×915×1830mm优质胶合板做面板,纵向竖楞方木70×70mm,截面宽度和高度方向分别设置3道,间距300mm,柱箍采用φ48×3.5的双钢管。

柱模板以代表柱(最大尺寸)规格主要为600×700mm,柱高最大为6.50m(净高减去梁高度),其他柱按600*700柱安装规格进行安装。

600*700柱为验算柱的模板的强度、刚度和柱箍验算。

验算达到要求后,其他柱可不作验算。

(二)、梁模板支撑体系设计1、支撑体系采用门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

门架型号采用MF1217,钢材采用Q235。

2、梁底、梁侧模板均采用15mm厚夹板。

梁底设压脚板,侧板设压楞枋,间距为300mm。

梁底板下设两层支承枋,梁截面为400×1500时,上层枋间距200mm,下层枋间距1200mm,梁底门架排距600mm;梁截面为350×1000、350×900 mm及以下截面时,上层枋采间距250mm,下层枋间距1200mm,梁底门架排距900;木枋均采用70mm×70mm福建松枋。

对于梁高大于750m的梁,在梁侧模板设一排穿梁螺栓φ14@600加固。

3、荷载传递方式:梁底模→横向面枋→纵向底枋→门式钢管脚手架→支承层。

(三)、楼板模板支撑体系设计1、支撑体系采用门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门架型号MF1217,钢材采用Q235,配1217×914的高度调节架及可调底座、顶托,主控楼一层楼板厚100mm,其支模高度为6.5m,二层的板厚为120mm、100mm两种,其支模高度为7.10m。

三层的板厚为100mm,其支模高度为4.80m。

2、楼板模板均采用15mm厚夹板。

面板下设两层枋支承,上层枋间距350mm,下层枋间距均为1200mm,木枋采用70mm×70mm松枋。

板底门架排距为900mm,两排纵向门架间隔700mm。

3、支撑体系的纵横水平拉杆的设置:距地面200mm处设一道纵横扫地杆;立杆在扫地杆以上每隔1.5米分别加设一道纵横水平拉杆。

4、荷载传递方式:板底模→楞枋→龙骨→门式钢管脚手架→支承层。

(四)主控楼18.50m高②-⑨轴线梁、楼板扣件式满堂钢管脚手架满堂支架搭设,先搭设扫地杆,再搭设中间水平拉杆,扫地杆离地面200㎜处,立柱纵横方向左右对直,顶步设置在梁底下500㎜处,中间步距按1800㎜设置,最上一步不一定刚好为1800㎜但应满足小于1800㎜;同时,立柱要间距均匀,满足要求。

之后用水平管根据标志点弹出梁底模标高,并搭设梁底钢管。

满堂架搭设时与框架柱、构造柱作刚性连接,增加整个支撑系统的刚度。

立杆接长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严禁采用搭接接长。

1、水平杆设置1)在立杆底距地面或楼面板200㎜处沿纵横水平方向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置扫地杆,步距均为1800㎜。

2)梁底处加设一道水平杆,并在最顶步距两水平杆中间应加设一道水平拉杆;所有满足与建筑四周墙柱顶紧顶牢或与结构柱加设水平箍箍牢水平杆的端部均应与结构连接,增强整个支撑系统的刚度。

2、剪刀撑设置1)竖向剪刀撑a、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5m~8m,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为5m~8m;b、为了便于实际操作,剪刀撑统一采用6000㎜钢管搭设。

纵向剪刀撑与楼面夹角成45°~60°沿高支架四周从低至顶连续布置;搭接处采用直角扣件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000㎜,并且搭接处扣件不少于三个,端部旋转扣件距杆端不小于100mm固定。

剪刀撑与立杆交接处用旋转扣件与立杆扣牢。

2)水平剪刀撑在竖向剪刀撑部位的顶部交点平面、扫地杆处设置水平剪刀撑,在支架中部再加设一道水平剪刀撑。

3、400×1500截面梁梁侧模板主楞采用直径48*3.5钢管,次楞采用70×70木方,面板采用15mm厚木胶合板;梁底纵向支撑采用70×70木方,小横杆采用48*3.5钢管;立杆梁跨方向间距900mm,梁底支撑木方间距250mm,脚手架步距1.8m。

在梁侧模板设二排穿梁螺栓φ14@600加固。

其他梁的搭设可按此截面梁搭设方法执行。

4、120㎜厚楼板现浇楼面模板支撑次龙骨采用70×70木方支承,间距300mm,15mm厚木胶合板,采取48*3.5钢管支承木方,枋木间距300㎜,立杆的纵距b=1050㎜,立杆的横距l=1050㎜,脚手架步距1.8m,满足安全施工要求;为结合工程实际开间尺寸进行施工操作,立杆纵横间距统一按立杆布置图所示尺寸进行调整,严禁超过验算尺寸。

立杆支撑详见附图。

梁、板竖向支撑顶部均采用可调支托。

四、施工方法(一)、施工工艺流程放线测量→模板搭设→模板验收→结构施工及养护→模板拆除。

(二)、施工准备工作1.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审查认可,符合要求后,方可实施。

2.支撑体系搭设前,工程技术、安全负责人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对其进行技术和安全作业的书面交底,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3.对门式钢管脚手架、配件、加固件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查、验收;严禁使用不合格的门式钢管脚手架及构配件。

4.放线测量(1)模板放线时,应先清理好现场。

(2)首先用经纬仪根据施工图测出每条轴线,然后用墨线弹出梁模板的内边线和中心线,以便于模板安装和校正。

(3)用水准仪把建筑物水平标高引到模板安装位置,定好水平控制标高。

(4)用墨线弹出门架的位置线,垫板、底座安放位置应准确。

(三)、模板制作1、模板按配模图在模板加工场统一加工制作或者配制。

2、模板制作好后,标记模板位置、型号尺寸和数量,经验收合格刷隔离剂(脱模剂)后,按规定要求分类堆放在施工平面布置图指定的场地内。

(四)、高支模安装搭设1、模板及支撑体系安装施工顺序放线→垫脚板(或底托)→门式钢管脚手架→水平拉杆→剪刀斜撑→纵向底枋→横向面枋→梁底模板→梁钢筋安装→梁侧板安装→楼板底模板安装。

2、门架安装(1)安装前,先在楼板上弹出门架的位置线。

安装时,按照墨线准确放置垫板、底座,垫板尺寸为100×100×8毫米。

(2)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

横向扫地杆亦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3)门架安装搭设过程中,要检查并调整其水平度与垂直度,以及检查门架排距、门架纵向间隔。

3、柱模安装搭设安装架子→第一段模板安装就位→检查对角线、竖直和位置→安装柱箍→第二、三等段模板及柱箍安装→安装有梁口的柱模板→全面校正检查→群体固定。

柱模板安装,先将柱子第一段四面模板就位组拼好,校正调整好对角线,要求模板竖直,位置准确,并用柱箍固定。

然后以第一段模板为基准,用同样方法组拼第二段模板,直到柱全高。

各段组拼时其水平接头和竖向接头要同时用U形卡正反交替连接,在安装到一定高度时,要进行支撑或搭结,以防倾倒,并用支撑式拉杆上的调节螺栓校正模板垂直度。

4、梁模板安装(1)先在柱子上弹出轴线、梁位置和水平线,然后才钉柱头模板。

(2)按设计标高调整支顶的标高,然后安装梁底模板,并拉线找平。

当梁跨度≥4m时,在梁底模板的跨中处要起拱,起拱高度为全跨长度的1‰~3‰。

施工时,起拱高度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主次梁交接时,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

(3)根据墨线安装梁侧模板、压脚板、斜撑等。

梁侧模板制作高度应根据梁高及楼板模板等确定。

(4)当梁高超过750mm时,梁侧模板加穿梁螺栓加固。

5、楼面模板安装(1)通线调节门架支撑体系的高度,将大龙骨拉平,架设小龙骨。

(2)铺模板时可从四周铺起,在中间收口。

若为压旁时,角位模板应通线钉固。

(3)楼面模板铺完后,应复核模板面标高和板面平整度,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不得漏设并应位置准确。

支模顶架必须稳定、牢固。

模板梁面、板面应清扫干净。

(五)、模板支架体系的检查与验收1、模板支撑体系应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与验收:(1)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2)整体或分段达到设计高度后;(3)遇六级大风或大暴雨后;(4)停用超过一个月。

2.模板支架体系使用中,应定期检查下列项目:(1)承载杆件,加固杆件,连接件、斜撑、剪刀撑、孔洞通道的构造是否符合要求;(2)场地地表是否积水,底座是否松动,立杆立柱是否悬空,外侧立杆立柱是否被车辆冲撞过;(3)立杆立柱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符合要求;(4)扣件、连接件是否松动;(5)是否超载。

(六)、模板拆除1、模板支架拆除必须提供混凝土的强度报告。

在梁板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模板支撑体系经项目负责人检查验证确认不再需要,并审批同意后,方可拆除。

2、拆除一层楼板支柱时,应确认上部施工荷载不需要传递的情况下方可拆除下部支柱。

3、拆除前,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进行拆除安全技术交底。

4、支架的拆除应从一端走向另一端、自上而下逐层地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5、拆除顺序:先松开顶托、然后按照先支的后拆,先拆主承重模板后拆次承重模板顺序拆除模板和支撑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