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配套语段阅读练习(一)进学解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觗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
沉浸酿郁,含英咀华。
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縻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
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代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一艺者无不庸名:拥有、占有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捐:花费、消耗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明:阐明、表明D.忘己量之所称.称:相当、相称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占小善者率以.录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B.①冬暖而.儿号寒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C.①辙环天下,卒老于.行②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D.①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②惟弈秋之.为听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方今圣贤相逢..B.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C.言虽多而不要其中....D.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B.第一段是国子先生教诲学生的第一句话,激励学生应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这也是韩愈认为的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
C.第二段写学生针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质问,从三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反驳。
文章从肯定到否定,显出波澜起伏之美。
D.第三段写国子先生针对学生驳诘的辨析,其中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2)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译文:(3)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译文:(二)答司马谏议书①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②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③,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④,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①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
宗熙宁二年,身为参政知事的王安石开始推进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②所操之术:所采取的政治主第。
术,方法。
③强聒:勉强解释。
聒:原指语声喧杂,这里是多话的意思。
④难壬人:批驳巧辩的人。
壬人:佞人,即善于诡辩的谄媚之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D、度.义而后动度:考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①以授之.于有问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上乃.欲变此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①则.某知罪矣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辟邪说,难壬人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三)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前,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溢:表露B.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见:看见C.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乡党:同乡D.将归益治其文治:研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②浴乎忻,风乎舞雩,咏而归B. ①入则周公、召公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①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②示赵弱且窃也D. ①偶然得之,非其所乐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B.过秦汉之故乡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D..且夫人之学也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B. 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内在修养的作用,不太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C. 后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
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但作者既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D. 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
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5、翻译下面的句子(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2)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3)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四)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