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3-5 19.3探测射线的方法同步训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2017高二下·武威期末) 分别用α、β、γ三种射线照射放在干燥空气中的带正电的验电器,则()A . 用α射线照射时,验电器的带电荷量将增加B . 用β射线照射时,验电器的电荷量将先喊少后增加C . 用三种射线照射时,验电器的电荷都将消失D . 用γ射线照射时,验电器的带电量将不变2. (2分)(2017·洛阳模拟) 如图所示为研究某未知元素放射性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在薄铝片和荧光屏之间有图示方向的匀强电场E,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在荧光屏的某一位置上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若撤去电场后继续观察,发现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没有变化;如果再将薄铝片移开,观察到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大大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可能为()A . β射线和γ射线B . α射线和β射线C . β射线和X射线D . α射线和γ射线3. (2分)同位素是指()A . 核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原子B . 核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C . 质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D . 中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4. (2分) (2017高二下·江津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玻尔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导致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B . 可利用某些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来设计防伪措施C . 天然放射现象中产生的射线都能在电场或磁场中发生偏转D . 观察者与波源互相远离时接收到波的频率与波源频率相同5.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β射线比α射线更容易使气体电离B .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由核本身决定,与外部条件无关C . 核反应堆和太阳内部发生的都是核裂变反就D . 氢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放出光子后,核外电子的动能最终会变小6. (2分)现已建成的核电站发电的能量来自于()A . 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出的能量B .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能量C . 重核裂变放出的能量D . 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7. (2分)(2017·西宁模拟)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具有波动性B . 电子的衍射现象说明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C . 重核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释放能量要比轻核聚变时多D . 天然放射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原子具有复杂结构8. (2分)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的核子有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就是半衰期B . 氡半衰期为3.8天,若取40个氡原子核,经7.6天后就一定剩下10个氡原子核了C . 当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具有较高能量时,将发生β衰变D . 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γ射线9. (2分)下列关于放射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 放射线可以用来进行工业探伤B . 放射线可以使细胞发生变异C . 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来做示踪原子D . 放射线对人体无害10. (2分) (2017高二下·射洪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α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γ射线强B . β射线为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C . 用加温、加压或改变其化学状态的方法都不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D . 原子核经过衰变生成新核,则新核的质量总等于原核的质量11. (2分)图示是用来监测在核电站工作的人员受到辐射情况的胸章,通过照相底片被射线感光的区域,可以判断工作人员受到何种辐射.当胸章上1 mm铝片和3 mm铝片下的照相底片被感光,而铅片下的照相底片未被感光时,则工作人员可能受到了辐射的射线是()A . α和βB . α和γC . β和γD . α、β和γ12. (2分) (2017高二下·湖南会考) 如图所示是医生用计算机辅助某种射线断层摄影(简称“CT”)检查身体的情景,这种能穿透身体的射线是()A . 红外线B . 可见光C . 紫外线D . X射线13. (2分)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在科研、医疗、生产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放射线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 . 放射线改变了布料的性质使其不再因摩擦而生电,因此达到消除有害静电的目的B . 利用γ射线的贯穿性可以为金属探伤,也能进行人体的透视C . 用放射线照射作物种子能使其DNA发生变异,其结果一定是成为更优秀的品种D . 用γ射线治疗肿瘤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剂量,以免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太大的危害14. (2分)用α粒子轰击时,得到,同时放出一种粒子,关于这种粒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它来自于原子核B . 它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C . 它垂直进入磁场中不发生偏转D . 它是一种频率很高的光子15. (2分)(2017·临川模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两个质子之间,不管距离如何,核力总是大于库仑力B .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C . 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知,质量与能量不可以相互转化D . 原子核内的某一核子与其它核子间都有核力作用二、填空题 (共5题;共13分)16. (4分)核反应堆中的燃料是________.用石墨、重水等作为________,使裂变时产生的中子速度减小,易于被铀核吸收.用镉棒来________,以控制反应的________,再用水等流体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传输反应中产生的热量.17. (2分)(2017·溧水模拟) 核能是一种高效的能源.①核电站中,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核反应堆有三道防护屏障,燃料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见图甲).结合图乙可知.安全壳应当选用的材料是________②丙是用来检测工作人员受到辐射情况的胸章,通过照相底片被射线感光的区域.可以判断工作人员受到何种辐射.当胸章上l mm铝片和3mm铝片下的照相底片被感光,而铅片下的照相底片未被感光时.结合图乙分析工作人员一定受到了________射线的辐射.18. (2分)如图所示是查得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粒子X代表的是________粒子,粒子X 轰击铍核的核反应方程是________.19. (3分)若用X代表一个中性原子中核外的电子数,y代表此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z代表原子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则对的原子来说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20. (2分)天然放射性现象发出的射线中,存在α射线、________和γ射线,其中α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________核(填写元素名称).三、解答题 (共5题;共38分)21. (5分) 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什么?图中银箔的作用是?完成该实验的下列核反应方程?22. (9分)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在实验室里第一次成功在实现了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装置示意图,M是显微镜,S是荧光屏,F是铝箔.氮气从阀门T充入,A是放射源.(1)完成该人工核转变的方程式?(2)(单选题)在观察由新粒子引起的闪烁之前需进行必要的调整的是()A . 充入氮气后,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有α粒子引起的闪烁B . 充入氮气后,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新粒子引起的闪烁C . 充入氮气前,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能见到新粒子引起的闪烁D . 充入氮气前,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α粒子引起的闪烁(3)(单选题)在容器充入氮气后,屏S上出现闪光,该闪光是().A . α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B . α粒子从F处打出的新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C . 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D . 放射性物质的γ射线射到屏上产生的.23. (9分)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在实验室里第一次成功在实现了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装置示意图,M是显微镜,S是荧光屏,F是铝箔.氮气从阀门T充入,A是放射源.(1)完成该人工核转变的方程式?(2)(单选题)在观察由新粒子引起的闪烁之前需进行必要的调整的是()A . 充入氮气后,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有α粒子引起的闪烁B . 充入氮气后,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新粒子引起的闪烁C . 充入氮气前,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能见到新粒子引起的闪烁D . 充入氮气前,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α粒子引起的闪烁(3)(单选题)在容器充入氮气后,屏S上出现闪光,该闪光是()A . α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B . α粒子从F处打出的新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C . 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D . 放射性物质的γ射线射到屏上产生的.24. (5分)在显像管的电子枪中,从炽热的金属丝不断放出的电子进入电压为U的加速电场,设其初速度为零,经加速后形成横截面积为S、电流为I的电子束.已知电子的电量为e、质量为m ,求在刚射出加速电场时,一小段长为△L的电子束内电子个数是多少?25. (10分) 1930年发现,科学家在真空条件下用α粒子轰击时,产生了一种看不见的、贯穿力很强的不带电粒子,为了弄清楚这是一种什么粒子,人们用它分别去轰击氢原子和氮原子,结果打出一些氢核和氮核,并以此推算出了该粒子的质量,从而确定改粒子为中子.设氢核的质量为mH ,氮核的质量为氢核质量的14倍,碰撞后氢核的速度为vH ,氮核的速度为vN ,假设中子与它们的碰撞为弹性弹性碰撞,碰撞的粒子分别为中子和氢核及中子和氮核.(1)试写出α粒子轰击的核反应方程;(2)试根据中子与氢原子和氮原子的碰撞结果,利用题中的可测量量,推算出中子的质量.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二、填空题 (共5题;共13分)16-1、17-1、18-1、19-1、20-1、三、解答题 (共5题;共38分)21-1、22-1、22-2、22-3、23-1、23-2、23-3、24-1、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