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工整书写、规范答题、考出好成绩!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艺作品的价值功能来说,创造的作品不过是一些抽象死板的指示性符号而已,语言文本自身的完美,只给艺术欣赏提供一个契机,一部作品的艺术生命的完成,其价值的实现,还有待于具体的文学接受过程,通过接受主体的参与、创造,从字词句到语段篇章信息的译解、总合,不断建构新的意义图式,传送新的艺术信息。

我国古典诗学,十分注重鉴赏者的主动性,善于根据审美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鉴赏方式。

首先,它强调吟咏。

宋人魏庆之说:“诗全在讽诵之功。

看诗不须着意去里面分解,但是平平地涵泳自好。

”(《诗人玉屑》卷十三)读诗的技诀不是环环相扣的条分缕析,它是情感上的体验和共鸣,阅读过程是接受者跨越语言的栅栏,设身处地经受诗人所经历过的感情,重新获得感发的过程。

审美情感的到来,非外在强力所能至,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贵在不着意地吟咏意会。

这是步入审美之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因为诗由语词符号构成,属于时间艺术,而且古代诗歌特别讲究音律的效果,注重音乐的美感效应,结构整齐,字字铿锵,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抑扬顿挫,通过谐美的声音传达意义,震荡心灵,陶情冶性,讽咏时,读者心里的尘俗之门被关闭,更容易进入诗的情境,感受诗人的一致之思。

元稹记述自己读陈子昂诗说:“适有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玩激烈,即日为《寄思玄子诗》二十首。

”1“吟玩激烈”,更突出地表现了诗歌欣赏时有着强烈的感情冲动,说明了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的不平衡态势。

“吟玩”使得言语文字进入文学流通,接受者感入神思,彷徨八极,充分地化语词为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思,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体验状态,并引发出元氏个人内心深处潜伏的情绪流,形诸笔墨,赋而为诗。

正如前面所讲的“不须着意”一样,这种“吟玩激烈”的情形,是接受者(元稹)感情被激活、鼓荡的产物,语言构筑的艺术世界暂时包容、取代了个人的精神世界,占据着自我的整个心灵,忘形忘物,“反复讽咏,便移寒暑”,它既是不同的文艺欣赏主体审美时的共同感触,又是鉴识、玄赏古典诗歌作品的特殊之处。

但是,读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并非总是轻易地就能浸入艺术世界,领会诗的意蕴。

诗歌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到读者知觉活动时意象整体组合,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复杂多样的。

一部作品,或许因为诗语的含蓄隐晦,使欣赏者一时难以把握其真正的思想内涵。

或许还因读者自身生活经验的缺乏,与诗人情思上存有隔膜,无法与作品对等交流,产生共鸣。

所以,文艺接受又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

古人说:“须是将来吟诵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诗人玉屑》卷十三)一首诗,特别象我国古典诗歌,字数一般不多,浓缩度却特别大,隐含的意义十分丰赡,只有反复吟诵,多番讽咏,才能使诗意渐次突现出来。

换句话说,要理解诗歌作品,光靠看前人的注疏不可能达到深入的程度,只有往复多次吟咏,以自己亲身经历或设身处地去体认,才会自然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情绪意趣。

言语在理解中绵延,传统的注疏只代表前人的解读结果,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人都会有渗透着现实生活的新的阐释,赋予旧作以崭新的话语。

涵诵吟咏,作为古代诗学的解诗方式,是符合我国古典诗歌实际的,它能更好地穿过语言的雾障,直指诗人心灵,是理解诗美的必由之路。

1.下列关于用吟咏方式理解古典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吟咏诗歌时,读者通过参与、创造,从字词句到语段篇章信息进行译解、总和,不断建构新的意义图式。

B.吟咏诗歌是理解古典诗歌的重要方式,读者看诗不必进入到里面去理解读意,读诗全在讽诵之功,只要平平地涵泳自然就能悟出真谛.C.不着意地吟咏意会,是步入审美之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审美情感的到来,不是外在强力所能实现的.D.讽咏时,读者心里关闭了尘俗之门,能够设身处地感受诗人所经的感情,更容易进入诗的情境,感受诗人的一致之思.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品不过是一些抽象死板的指示性符号,这就决定了一部作品的艺术生命的完成,其价值的实现,还有待于具体的文学接受过程.B.陈子昂写<<感遇>>诗时,吟玩激烈,这使得元稹在欣赏时有着强烈的情感冲动,在语言构筑的艺术世界里达到了忘形忘物的境界.C读者并非总是轻易地就能进入艺术世界,领会诗的意蕴,因为诗歌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到读者知觉活动时意象整体组合,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复杂多样的.D对于诗歌,时代不同,读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人都会赋予旧作以崭新的话语,传统的注疏只代表前人的解读结果.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A善于根据审美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鉴赏方式,十分注重鉴赏者的主动性,是我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特点.B文艺接受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有时因读者自身生活经验的缺乏,与诗人情思上存有隔膜,无法与作品对等交流,产生共鸣.C.要理解诗歌作品,不但要参看前人的注疏,更要多次吟咏,以自己亲身经历或设身处地去体认,才会自然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情绪意趣.D 涵诵吟咏,能更好地穿过语言的雾障,直指诗人心灵,只要反复吟诵,多番讽咏,就能使诗意渐次突现出来.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19分)钵山余霞阁记清·梅曾亮江宁城,山得其半。

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

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

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

西面城,淮水萦之。

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

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

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⑴,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

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⑵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

”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

”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

”遂之为书记。

【注】:⑴缗缗:连绵不断的样子。

⑵决版:决堤。

版,版筑,用两板相夹,装满泥土,用来筑土墙、河堤。

(3)当:相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便于人而适.于野者适:到……去B. 因.山之高下为屋因:凭借C.因所见而名.之也名:命名D. 遂书.为之记书:书写,记5.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钵山“风景秀丽”的一组是()(3分)(1)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2)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3)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4)草径曲折可念(5)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6)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

A.○1○3○5 B.○2○4○5 C.○3○1○6 D.○2○4○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子静和他的众位兄弟喜欢在西城的钵山读书。

B.文章第二段,作者的视线随着上下远近的变化,欣赏了很多景物,层次感很强。

C.在讨论文章的境界时,管君认为作者所讲的话与余霞阁是相当的,而对陶子静的言论则持保留态度.D.这篇游记描写了许多景以及景中人,可谓有人有景,两者相映成趣,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以及与友人交游的乐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10分)(1)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2)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二)古典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8.为了表现“江南好”,此人写了江南那些美丽的风土人情?请简要概括。

(5分)9.有人说这首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2)衰兰送客咸阳道,———————。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3)———————,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5)只恐夜深花睡去,———————。

(苏轼《海棠》)(6)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蝶恋花》)三.现代文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斜雨过大理王剑冰有幸赶上了洱海雨。

朋友说,苍山月、洱海雨是大理的绝妙景致。

奔迪庆必走大理。

来时那雨很远,没有遇见,从迪庆回来,一进大理地界,我们的车子就受到了雨的洗礼。

公路选得真好,下边是洱海,上边是苍山,坐在车子上,苍山洱海尽收眼底。

挡不住的诱惑,掩不住的好奇。

我们在车子里一忽望望这边,一忽瞧瞧那边,将愉悦的心融在一片蒙蒙细雨中。

那雨无声,柔柔润润的飘来。

轻刷刷的洒在田野里,洒在洱海里。

遇有小风,斜斜的扭着腰儿在车前打个旋儿就奔到远处去了。

雨湿的路面,光光展展好生透亮。

路边的桉树,一个个披头散发,尽情地沐浴。

而洱海边那群柳树,更是弯极了身子,一起一落恣肆地濯洗着浓绿的长发。

雨来得急。

田里正插秧,白族姑娘们多未带雨具。

或许经得雨多,不大在意,许多人并未起身跑去。

有的只是直起身整了整发辫,卷了卷裤腿。

这是插秧时节,一场小雨哪能将她们驱回家去呢?她们弯着腰,左手持秧右手插苗,动作舒展又利落,你看不清她的左右手是如何交换动作,只见一棵棵秧苗又快又齐地立在了水中。

真像是地毯厂女工在飞针,一下一下将葱绿绣进田野。

这里那里,远远近近的都是忙于织锦的姑娘们。

田野一忽就艳丽起来,大色块一片一片那般整齐规矩而富于艺术。

慢慢感觉,这些姑娘们把她们自己也绣了进去。

那高绾裤角露出的圆润健壮的小腿,那认真投入富于表情的笑脸,更有红白相间的白族服装,在雨中亮丽地同大片的绿点缀在一起。

担苗的悠悠地沿着田埂走,将一捆捆秧苗像扔彩笔一般扔进姑娘堆里,溅起片片白色的水点,也不时溅起脆亮的笑声,一定是谁的脸上开了雨花。

哪位姑娘首先亮起了歌喉。

真正的白族民歌,哟哟悠悠的听不懂唱的什么。

歌声经过小雨过滤,更加甜美。

如抖着翅的鸽子,湿润润地掠过秧田,直扑向苍茫的洱海。

一时间这里那里的甜歌润曲在雨中一忽强一忽弱地传来,画面立时有了立体的感觉,仿佛是在一个穹幕影棚里看一部风光片子,歌声即是这景色的插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