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声字声旁的表意功能摘要形声字,因其构词能力强,现已成为汉字系统的主体,因此对形声字的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从形声字的产生途径入手,从理论上阐释了声旁表意的根源,并以途径为轨迹,归纳总结了形声字声旁表意的分类以及声旁意义与形声字意义的关系。
关键词形声字;产生途径;原因;分类;关系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的。
其构词能力强,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汉字结构形式。
据有人统计,在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20%左右,汉代以后,已经发展到80%以上。
一般认为形声字是半形半声的,形旁表示意义范畴,声旁表示读音类别。
它们的分工确实如此明确吗?其实不然,形声字的声旁在表音的同时有的也起表意作用,形旁在代表字的义类时有的也指示了字的读音。
本文的重点是浅谈一下形声字声旁的表意功能。
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当然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因为形声字的产生途径与声旁表意功能密切相关。
裘锡圭先生在讨论形声字的产生途径时说“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①他认为大多数形声字是从已有的表意字和形声字中分化出来的,或是由表意字改造而成的。
改造和分化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一、是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鸡”的初文是象物字,后来加注了音符“奚”,再后来象鸡的形符又被换成了“鸟”旁,就成了一般的形声字。
二、是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
“何”是负荷之“荷”的本字(“荷”的本义是荷叶,表示负荷之“荷”是假借用法)。
“何”的表意初文在甲骨文中象人肩荷一物,后来,荷物的人形简化为一般的“人”旁,肩上象所荷之物的形符改成形近的“可”,就成为“从人,可声”的形声字了。
三、是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
有的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注意符,如“狮”就是在“师”(本当师众讲)字上加注意符“犬”而成为“从犬,师声”的形声字;有的为了明确引申义而加注意符,如“取”字引申而有娶妻意,后来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来专门表示这个引申义;有的为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如当“其”假借作虚词后,为明确本义而加“竹”,成为“箕”。
四、是改换形声字的偏旁,分化出一个新的形声字来专门表示它的某种意义。
如振作的“振”引申而有贩济的意思,后来就把“娠”字的“手”旁改为“贝”旁,分化出“贩”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
除了上述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外,还有一些后起的形声字是由声旁和形旁直接组合而成的,化学元素中的许多字,如“铀”“铂”“锌”“镭”等,语言中的叹词“呀”“哎”“呦”和拟声词“哗啦”“吱唔”等等。
这样的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分工比较明确,声旁表音形旁表意义类属。
声旁表意的原因声旁表意,很早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这种现象,汉代刘熙、许慎在《释名》《说文解字》中就较早地利用声旁为形声字作声训来推究词源。
晋人杨泉在《物理论》:“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的说法。
宋代人正式提出了右文说,沈括在《梦溪笔谈》十四中有所记载:“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
古之字书,皆从左文。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右文说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给后人很多启迪,使声旁表意这一现象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那么形声字的声旁为什么能表意呢?声旁表意是极其个别的现象还是一种我们未曾发现的语言规律。
首先,我们知道所谓的“六书”是汉代学者对大量的汉字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后代人就想当然的把它看成是造字方法,这必然有失稳妥,毕竟在造字时人们是不知道所谓的造字法的。
因此对形声字的分析也没那么简单,声旁和形旁的分工也并非很明确。
其次,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没有文字之前就已经有语言了。
人类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虽然用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音与义一旦发生联系并约定俗成后,音与义往往形成了稳定的关系。
声与义是互相依存的.同样道理,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形声字,它们的音义也是不可分割的。
不能简单的说声旁表示声音,形旁表示意义。
一般来说形声字的意义都是声旁和形旁意义的重组和融合,并受当时的历史、文化、社会、宗教、神话等的影响和制约。
最后,从形声字来源上看,有的形声字是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分化出来的。
这样的形声字的声旁一定有意义。
如“惛”是在昏的的基础上加意符“心”形成的。
日不明为昏,心不明为惛。
惛是昏的引申意义,声旁昏即表示了读音也和形声字的意义有关系。
唐兰先生说过“从宋王子韶创立右文说。
一直到近代的刘师培,沈兼士把‘以省表义’的一个条例,推阐得相当详密。
我们有理论上说,每个形声字的声符,原来总是有意义的”②。
可见形声字的声旁表意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的。
声旁表意的分类形声字的来源比较复杂,这就导致了声旁表意的复杂性。
现将声旁表意分为以下几类:一、同一个有义的声旁表示同一个意义由同一个声旁组成的形声字的词义大致相同。
如,以“此”为声旁的字,多含有“小”的意思。
柴《说文·木部》:“柴,小木散材。
从木,此声。
”要《说文·女部》:“要,妇人小物也。
从女,此声。
”货《说文·贝部》:“货,小罚以财自赎也。
”从贝,此声。
观《说文·须部》:“观,口上须也。
从须,此声。
”赵《说文·走部》:“赵,浅渡也。
从走,此声。
”又如,氏声之字多含低下之义。
《说文·日部》:“氏者,下也。
”抵《说文·木部》:“抵,木根也。
从木,氏声。
”木根即木下之物。
底《说文·广部》:“底,下也。
从广,氏声。
”纸《说文·系部》:“纸,丝滓也。
从系,氏声。
”丝滓谓丝之在下者也。
二、同一个有义的声旁表示有联系的几个意义由同一个声旁所组成的形声字的词义,与声旁字的本义、引申义有直接的联系。
也就是说同一个声旁的意义在语源上有源流关系。
沈兼士先生称之为“引申义分化式”的,即属此种类型。
如有意义的声旁“皮”,有倾斜、加被、分析三义,皆与声旁“皮”的本义有源流关系。
由声旁“皮”构成形声字:破、颇、波、坡、跋。
都有倾斜、不平、不正之义。
破,倾斜的山坡,破《说文·阜部》:“破,阪也。
从阜,皮声。
”头偏为颇,颇《说文·真部》:“颇,头偏也。
从页,皮声。
”波,水涌流而倾斜不平,波《说文水部》:“波,水涌流也。
从水,皮声。
”坡,地面倾斜不平,坡《说文·土部》:“坡,阪也。
从士,皮声。
”行走不正为跋,跛《说文·足部》:“跋,行不正也。
从足,皮声。
”;由声旁“皮”构成形声字: 被、被、至皮、矍、败、彼;这六个字均有加被义,由本义剥取兽皮,直接引申为加被物表。
被、被都是加于身表之物。
《说文》:“被,寝衣,长一身有半。
从衣,皮声。
”《释名·释衣服》:“被,葬也。
披之肩背,不及下也。
”皱,是加在衣履边缘的滚条,《说文》:“皱,条属。
从系皮声。
”唐写本《玉篇》引《说文》云:“皱,扁诸属也。
”扁诸,《广雅》作编绪,即缘饰衣履之物。
矍,头发变长,《说文》:“妻,益发也。
从影,皮声。
”败,转送,以钱财加之于人,《说文·贝部》:“败,称予也。
从贝,皮声。
”彼,加之于彼,《说文·斤部》:“彼,往有所加也。
从才,皮声。
”;由声旁“皮”构成形声字:破、皮、被、铁、簸;这五个字的均有分析义,亦是由本义直接引申而来。
破,石头被分解。
《说文·石部》:“破,石碎也。
从石,皮声。
”坡辩论,以语言分析事理,《说文·言部》:“坡,辩论也。
从言皮声。
”核,分解树枝,《说文·木部》:“一曰折也。
”《类篇》引“折”作“析”。
被,大针,用来剖解疮痛的器具,《文·金部》:“被,大针也。
从金,皮声。
’,《说文·箕部》:“簸,扬米去糠也。
从箕,皮声。
”三、同一个有义的声旁表示不相关的几个意义由同一个声旁组成的形声字的意义没有任何联系,他们在词义上不存在引申、假借。
也就是说,一个声旁可以承载几个不相关的语源。
如,从票声的字,能表发白色,又表末义。
《说文·马部》:“缥,黄马发白色。
从马,票声。
”《说文·系部》:“缥,帛青白色也。
从系,票声。
”《楚辞·九思·悯上》注:“瓢,杂白也。
”票又有末义,《说文·木部》:“标,木秒末也。
从木票声。
”《说文·金部》:“镖,刀鞘末铜也。
从金,票声。
”《说文·草部》:“萦,菩之黄华‘也。
从草,票声。
一曰末也。
”声旁字票,有发白色之义和末义,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二个意义共存于同一声旁。
四、不同的有义的声旁表示同一个意义由不同的声旁组成的形声字有时也可表示相同的意义。
如由“麃”和由“票”组成的形声字都有白色义。
犥,黄牛发白色。
骠,黄马发白色。
又如由“卉”和由“分”组成的形声字都有大的意义。
鼖,大鼓。
颁,大首也。
当然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但也不能被忽视。
前面已经论述了形声字的来源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声旁表义也是没那么简单,这四种远远不能概括出所有。
我们说形声字的声旁能够表意但是形声字最终所表达的意义绝非仅仅是有意义的声旁或形旁决定的,通常是形旁和声旁意义的重组和融合,有时还受当时社会、历史等条件的限制。
不能简单的说“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更不能拘泥于“凡字,其义在右的’右文说”理论。
如“驷”字、“牭”字,驷指一车所套的四匹马,牭指四岁牛之称。
为什么声旁相同意义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怎么不可以说四岁的马或是一车所套的四头牛呢?显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离不开。
声旁意义与形声字意义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充当形声字声旁的字所表达的意义叫“声旁意义”,把由声旁组成的形声字所表达的词的意义叫“形声字的意义”。
那么,“声旁意义”和由该声旁组成“形声字的意义”之间,就有以下几种联系。
一、形声字的意义就是声旁意义这类形声字通常是“为明确本义而加意符”③产生的形声字。
该类形声字的声旁开始的时候能单独成词、表达意义,它们大部分是象形、指事、会意字,不过由于它们经常被用于引申、假借其它的意义,身兼数职,因此人们为它们加上意符成为形声字来明确它们的本义。
这个形声字的意义和声旁的意义是一致的。
如“它”是“蛇”的初文,“它”的甲骨文就是蛇的形象,是一个象形字。
“它”本来的意义就是蛇,但是由于假借和引申用法,它的本义不够明确,人们就加上了一个意符使它成了一个形声字。
声旁“它”的意义就是形声字“蛇”的意义。
如“止”是“趾”的初文,“止”的的甲骨文就是脚掌、脚趾的形象,是一个象形字。
“止”的本义就是脚趾,由于假借和引申的用法,它的本义不明确了,人们就给它加了一个意符使它成了一个形声字,实质上声旁“止”的意义就是形声字“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