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医学证明书
第一节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用途
“死亡医学证明书”是由医务人员对病伤死亡者填写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由卫生部门会同公安部门、民政部门收集并保存。
其用途主要包括:(一)居民死亡的法定记录,记载死者的各项基本情况及死亡原因,有关部门据此注销户口以及办理殡葬火化等手续;
(二)在特定情况下,作为一种法律证据提交公安、司法部门;
(三)死因统计的原始资料,卫生部门利用它可以进行居民健康状况的专题研究,提出优先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制定卫生工作方针,采
取防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越来越多地作为保险理赔、遗产公证等必备的文件证据。
第二节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
一、基本格式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统一格式的“国际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并明确指出:只有按照这种统一格式填写的死亡证明书才基本符合国际标准化要求。
我国的居民死亡原因证明书是卫生部在1990年8月正式发文使用的。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分为三部分内容,即:
第一部分是死者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是与死亡有关的疾病或损伤诊断,死亡原因又分为Ⅰ、Ⅱ部分。
第三部分是由统计人员填写的根本死因及统计分类。
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一般应由直接负责死者生前有关疾病或情况的治疗或抢救工作的临床医生填写。
如果病人到达医院时已经死亡或在家中死亡或在外地死亡的,则由乡(镇、街道)医生或乡村医生、社区医生通过询问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和其他情况的死者家属或其他直系亲属或者同事、邻居,将了解到的死者有关疾病或情况进行整理后填写。
如系意外的损伤或中毒,需要同时填写损伤或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造成死亡的外部原因。
凡非正常死亡或卫生部门不能当即确定其直(间)接死因的死亡者,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卫生部门根据公安
司法部门出具的技术报告,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填写内容应实事求是,填写项目要逐项填写清楚,不能缺项漏项,最后必须有医生签字和单位盖章。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样张: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卫生部
省市区(县)街道(乡)派出所编号公安部制发
民
调查记录
(一)基本情况项目填写
按照实际情况填写每一项目,字迹清晰,不缺项、不错项。
填写选择式问题时,只可选择最适合的唯一答案,不能多选。
有些项目可参考下列要求填写: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填写职业和主要从事的工作,如工人中的车工、钳工、电工、纺织工、电镀工、炊事员……等;
常住户口地址应按户口簿上登记的住址填写完整,包括住处的具体门牌号码;
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选择并打“√”;对老年人应注意“丧偶”一栏的选择;
文化程度:指15周岁及以上死者的最高学历,文盲半文盲指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500个,不能阅读通俗书报,不能写便条的人;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是指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生前工作单位是指死者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那个单位;
出生日期与死亡日期按照公历填写年、月、日,如按阴历的,则推迟1个月计算;
实足年龄按照周岁计算,
计算方法:a;死亡时已过生日,实足年龄 = 死亡日期–出生日期
b;死亡时未过生日,实足年龄 = 死亡日期–出生日期–1
c;未满1周岁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以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小时、分钟。
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和住址或工作单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和其他情况的直系亲属或者同事、邻居的姓名和住址或联系单位、电话号码;14岁以下的儿童填写父、母的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
(二)与死亡有关的疾病诊断项目这部分是完全按照国际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格式编制的,是指与死亡有关的疾病诊断,死亡原因又分为Ⅰ、Ⅱ部分,第Ⅰ部分是《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需要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以及更早的原因,这是必须要填的部分。
第Ⅰ部分(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病诊断或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如肺心病、颅骨骨折(不要填写呼吸、循环衰竭等情况);(b)中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如肺气肿、高血压、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骑自行车与汽车相撞、跳楼自杀);(c)中填写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如慢性支气管炎。
各行之间的逻辑关系是(c)(b)(a)死亡。
最早的疾病填入第Ⅰ部分的最低一行,并不一定要填满各行。
在第Ⅰ部分中还需填写每个报告的疾病或情况从发生到死亡时大概的时间间隔,如果能填写出来,则可以帮助判断各种疾病间的关系。
第Ⅱ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填写其他促进死亡的疾病或情况,如果没有则可以不填。
疾病的最高诊断单位:一般指死前主要疾病的最后诊断单位;也可填写在第Ⅰ部分(a)中报告的疾病的最高一级诊断单位。
如:省级(市)医院包括相当于省级及以上的各类医院,其他依次类推。
死者生前和上述疾病的最高诊断依据:按照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中选择并打“√”,如同一种疾病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病理”指从人体内摄取组织进行切片诊断,“临床+理化”包括三大常规的化验、X光拍片、胸透、CT、B超、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临床”指望、闻、问、切;
(三)统计人员填写的项目证明书最低一行是统计人员填写的内容,其中根本死亡原因需要统计人员通过医生报告的有关疾病和情况,运用ICD的规则加以确定,然后给予相应的ICD编码和统计分类号。
(四)证明书背面的调查项目这部分由临床医生、社区医生、防保医生填写,
主要填写造成死亡的致死疾病和死者生前患有的其他各种疾病的全称、发病时间、诊断单位和诊断依据。
对已明确诊断的疾病用精简的医学术语写出病历摘要;对死因不明者要结合死者生前的既往史、现病史、生活史或有关健康问题的因素写出摘要。
临床医生不要填写如心电图一条线、呼吸、脉搏为0等具体的检查内容,应结合死者诊治过程,将化验、特检结果、生前慢病史简单描述。
三、常见不规范填写
(一)报告的信息不够全面,不够准确
●只填写了造成直接死亡的临床表现或症状群,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高
热、肝昏迷、休克、内出血、尿毒症、败血症、肝硬化等,而未进一步追踪引起以上直接死因的根本疾病;
●只填写全身性疾病情况,如高血压、风湿热、动脉硬化等,而未报告与之相
关的具有更特异性的疾病情况;
●报告信息太笼统,如填报传染病未报告病原体,肿瘤未明确良性或恶性、原
发或继发、部位者,心脏病、先天异常、孕产妇死亡未特指;未报告晚期效应等
●填写老衰、病亡、猝死、来院已死或死因不明而未进一步入户调查核实;
●损伤和中毒,只报告临床表现未报告造成事故的外部原因,或只报告外部原
因,未报告临床表现;
(二)疾病顺序混乱
●颠倒顺序
●顺序混乱甚至根本没有顺序
●同一行填写多个疾病诊断
(三)调查记录空缺,使统计编码人员无法对死因填写情况、逻辑顺序进行正确判断,不利于根本死因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