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

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

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检测弹性机织物的弹性伸长与弹性回复率是否符合标准。

2、试验方法
(一)TTM 076弹性织物伸长率的测定方法
(二)TTM 077弹性织物回复率的测定方法
(三)JIS L1096B法伸缩织物的伸缩性
(四)ASTM D 3107-2003
(一)TTM 076弹性织物伸长率的测定方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测试弹性机织物在一定的负荷下,单位长度的伸长大小。

2、试验器材
2.1钢尺(精确至0.1mm)和标示笔。

2.2样品夹具(宽度大于50毫米)。

3、试验室标准条件
试验布必须在温度为21±1℃和湿度为65±2%的条件下平衡4小时。

4、操作
4.1布条:约65×5cm(修边纱后),修边纱时不可硬扯,作好50cm 标记。

4.2测试:连续慢慢拉伸至30N,停止3秒,慢慢抬起后停止3秒
再拉伸,往复三次,第四次拉伸后测量标记尺寸。

4.3弹性%:(拉伸后尺寸-50厘米)/50厘米
5、试验报告
5.1报告每个测试样品的弹性伸长。

(二)TTM 077弹性织物回复率的测定方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机织弹性织物。

2、试验器材
2.1定时器。

2.2米尺和软尺(精确至0.1MM)。

2.3静力伸长测试仪
3、试验室条件
试验布必须在温度为21±1℃和湿度为65±2%的条件下平衡4小时.
4、操作
4.1按照弹性伸长率方法测试弹性伸长率。

4.2将布条在原长的基础上拉伸弹性伸长的80%,固定半小时后松
开,1小时后测量其长度L1。

例如弹性是40%,则拉伸至50+50×40%×80%厘米,即66厘米。

4.3弹性伸长回复率=(L1-50厘米)/50厘米。

4.4弹性伸长率的80%超过了35%,均按35%计算(即弹性超过了43.75%)。

5、试验报告
记录试样的弹性伸长回复率。

(三)JIS L1096B法(定负荷法)
伸缩织物的伸缩性
试验器械同TTM076、077。

1、伸长率
1.1 试验布必须在温度为21±1℃和湿度为65±2%的条件下平衡4小时。

1.2从调湿完毕的试样上剪取试验片三块,每块长向为弹性方向约
65厘米(或35厘米),宽度修边纱后5厘米。

修边纱时不可硬扯。

1.3在试验片上作好长向为50厘米(或20厘米)标记。

1.4测试
1.4.1把试验片的上面的一个布端用夹子固定后,给另外一个布端加
上14.7N(1.5kgf)的负荷。

1.4.2加上负荷过1分钟后,测定标记之间的距离。

1.4.3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伸长率。

L1-L0
Ep= ×100
L0
Ep:伸长率
L0:原来的标记之间的距离(50cm或20厘米)
L1:14.7N负荷后过1分钟后的标记之间的距离。

1.4.4试验结果为三块试验片试验结果的平均值。

2、伸长恢复率与残留变形率(B-1法)
2.1试验片同1.1、1.2。

2.2把试验片的上面的一个布端用夹子固定后,从上面夹子的最下端
部分开始到20CM或50CM距离的位置上作出标记,为L0。

在此标记处加上14.7N(1.5kgf)的负荷。

2.3加上负荷持续1小时后测定标记之间的距离L1。

2.4去掉负荷后,测量过30秒后的试验布和过1小时后的试验布标
记之间的距离,分别记录L1'(30S)和L1''(1H)。

2.5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伸长恢复率和残留变形率。

把30秒和1小时
的实验各做3次。

平均值作为该试验的结果数据。

L1-L1'
Er= ×100
L1-L0
L1'-L0
Rs= ×100
L0
Er:伸长恢复率
Rs: 残留变形率
L0:原来的标记之间的距离(50cm或20厘米)
L1:加上14.7N负荷后过1小时后的标记之间的距离。

L1':去掉负荷后,过30秒后和过1小时后标记之间的距离。

(四)ASTM D 3107-2003
1.适应范围
适用于有高伸展性(大于12%)和在低拉力下具有良好回复性的织物组织。

2.试验器材
2.1可精确到秒的计时器。

2.2精确到1毫米的钢尺、标记笔。

2.3定力伸长仪。

3.试验条件
测试样在温度为21±1℃,湿度为65±2%的条件下,至少平衡4小时。

4.步骤
4.1在调湿好的试样上,从不同部位剪取三块测试样本,每块弹力方向长约65cm,宽度修边纱后5cm。

4.2将试验基准点以50cm的距离,置于测试样本的中央。

(不少于25cm)
4.3按照面料说明或者客户要求,选择1.81kg(4LB)或1.65kg(3LB)两种条件的负载,客户无明确要求的按4LB,并记录基准点间距O1。

4.4将布条一端固定好后,给测试样本施加一定的拉力,循环3次,每次循环持续5秒(在特定拉力下持续3秒,松驰2秒),第4次施力让重锤自然下垂30分钟,再记录标准点间距B。

4.5换另外一个试样,依次按照4.3或4.4进行测试,直到3个代表不同部位的试样测试完毕。

4.5.1按照要求根据5.1中计算的织物平均伸长值的85%拉长织物,拉长时间为30±1分钟,记录为距离H,并记录这一样本原始基准点间距O2。

(一般02也应为50cm)
4.5.2 30±1分钟以后,使样本处于自由松驰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再松驰30分钟,测量其间距J。

4.6换另外一个测试样本,依次按照4.6.1~4.6.2进行测试,直到3个代表不同部位的试样测试完毕。

5.计算
5.1弹性伸长率=100×(B-O1)/O1
5.1.1以弹性伸长的85%延展后织物残余率= 100×(J-O2/O2)。

5.1.2 以弹性伸长的85%延展后的织物回复率=100×(H-J)/(H-O2)
这里的O1=施加拉力前基准点间间距(一般为50cm)。

这里的O2=被拉长前原始基准点间间距(一般为50cm)。

B=样品被施加拉力30分钟测得的基准点间距。

H=按伸长值的85%计算后的间距(按5.1伸长值的85%)。

J=85%的伸长值绷紧30分钟后,再松驰30分钟后的间距。

6.计算出三个样本的平均弹性伸长率和残余率、回复率。

注:一般回复率要求在96%~98%的客户,回复率计算方法都是用100-残余率,如LIZ客户:延展85%后织物的回复率=100%-残余率。

假如残余率为4%,那么回复率=100%-4%=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