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及“问题
教学法”的探讨1.关于任务的界定
很多老师认为“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
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
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可以从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来考虑,完成任务的过程既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需要,同时任务应该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
我认为石嘴山回中的郭斌老师在这方面把握的非常好,他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利用互联网查找“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和“如何遵守网络道德安全”的相关内容,并归纳提炼,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网络查找的关键字。
他这样安排任务,不仅使学生练习使用了网络的搜索功能,而且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的进行练习,而且还把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效的统一起来,高效的完成任务。
2.任务应适当向课外延伸
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
例如,下节课要讲解表格制作,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材料,如调查自己家附近市商场里一些商品的价格,也可以调查最近一个星期的天气状况等。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统计表格。
这样既可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合适的课外任务,鼓励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
中卫中学的张小东老师就给学生留了三个选题,供学生课外选择完成,很好的体现了任务的课外延伸。
3.“任务驱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有些教师认为在“任务驱动”中,学生应尽可能地独立自主地去完成任务,教师应尽可能少地去干预学生,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
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所有的学生未必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活动中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应适当地进行巡视并介入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4.“任务驱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组合成的一个小组,“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恰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任务驱动”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提高。
这也是我这次听课感受最深的一点,所有讲课的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都是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分组,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协同完成任务,起到了特殊的教学效果。
另外,就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来看一味的使用“任务驱动”或“自主学习”法也是不可取的,例如在讲解概念性较强的内容时,如果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或根本无法理解,但如果改用选择“接受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仔细讲解下,能更快、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当然在选用“接受型”的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选用“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不断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指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串问题,用“问题”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知识结构和运用规律。
此类教学法首先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反对传统教育中提出的。
“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摆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
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换句话说,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活动情景,把学生引导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知识、领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的思想方法,最终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发展他们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问题教学法的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教师的引导方式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性。
一开始,学生不习惯或不乐意去回答一些问题,对于问题的反应较为冷淡,更不用要求其主动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具有发问意识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尝试从思维活跃的学生入手,让他们先回答出一两点内容,同时提醒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回答,也可采取一些恰当的奖励方式鼓励学生。
2、问题的难易也会影响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在一些问题的提出后,可能因为过于简单而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无法进行下去,或因问题较难而让学生无法回答,从而失去信心或学习兴趣。
因此在问题提出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并做好恰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中。
3、问题情境本身也会影响问题教学的展开。
在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达成中,要求问题情境的提出,而这个问题的情境选取可能不够恰当,并且可能不是学生所兴趣或熟悉的,这样便无法开始接下来的教学,所以说问题情境的提出是首要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问题情境的提出准备工作中,应该事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及经验经历,并且尽可能的制定出多套不同方案。
4、讨论的分组协调也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进行。
在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小组的合作与互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首先是将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编为一组,而在讨论进行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学
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让高水平的学生带动低水平的学生,并且自己从中有所收获,达到互相促进,协作学习。
5、提问技巧与引导能力影响课堂气氛。
学生的提问意识不是朝夕所能形成的,这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习惯形成的过程,刚开始,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如何开始,而这时教师的具体提问技巧及引导提问的能力就影响着课堂的氛围。
6、分层次的问题是必要的。
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体现出不同的难易度,因此在设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水平,针对学生的基础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要求。
2010-3-31杨军:
作为教师,其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情感、心理的变化,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能学到什么,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通用技术的教学,可通过发散思维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怎样学习,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学习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制订的方案完成学习任务,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读书卡片的制作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进行设计。
通用技术以日常生活联系为主,总而言之,读书卡片是为了方便记住学习中的要点、重点、易忘点,是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
陈平山:
仅教会学生唱多少首歌是低层次的教学任务,故我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学生如何把歌唱得更好,如何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真谛。
“问题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音乐教学,教学效果更好。
张博:当今学生注重个性,也从多种渠道接触到美术作品,面对各种艺术形式,我们要做的不止是让学生知道这种美术形式,或会画多少张画这么简单,而是让学生学会鉴赏和品味哪些是优秀的,具有艺术价值的,或者说,教
会学生认识和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甚至懂得创造美。
“问题教学法”能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